星期二, 十一月 11, 2008

透过电影看认生(一)


根据石衡潭博士讲座及其幻灯片资料整理

《透过电影看人生》讲座是基于石老师《电影之于人生》一书的一个系列讲座,它不是从专业电影人的角度来做专业的分析,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来俯瞰电影里的人生。即通过电影来观照人生,剖析人生,探索人生。对爱情婚姻、性格命运、人生意义、价值信念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可以是基督徒在这个时代和别人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传递福音。

讲座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一、基督徒如何看电影;二、孤独,现代人永远的痛;三、电影中的爱情;四、电影中的婚姻;五、电影中的亲情友情;六、电影中的理想与幻想。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次讲座中石老师介绍了第二、三、六主题。根据讲座录音以及石老师幻灯片资料整理记录在下边。


孤独,现代人永远的痛

我是怎样来看电影的?

(一)、把握与挖掘主题,亦即看出导演在影片中所提出的问题

《色·戒》
李安的《色,戒》终于在国内上映了。不愧是奥斯卡金奖导演的作品,不愧为荣膺金狮奖的作品,也不愧为熔影帝、影后、天王于一炉的作品,它甫自登陆,就刮起了一股超级旋风,一时间人人争看,首周票房就拿下了4000万,各地院线责任人预测内地票房过亿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可能夺得年终华语片票房总冠军;评论也如火如荼,随便翻开某一个报刊杂志,没有不说《色,戒》的,就是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也向“色,戒”这样的题目靠拢,《新京报》甚至都推出了“色戒系列评论”栏目,据说还有四川某记者要预约电话采访张爱玲,网络上更是百万博友讨论《色,戒》,已创下影评数量最高记录……真是盛况空前,空前盛况啊。我看诸家的评论,多在情与色上做文章,或者再加上命运、历史、人性,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色易守,情难防”。这都抓住了电影的重要方面,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透没有说清,我以为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还是孤独。爱情难寻终可觅,孤独能解卒难消。孤独——是一个千古不变的情结,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种顽症。在内地影坛,对孤独这一主题有深入开掘的是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女人的苦心孤诣与男人的风花雪月之间的孤独;在国际舞台,李安对孤独的主题也是难以割舍。他的特点是朝人的极限进发,在人性的边缘或者禁忌处来试炼人的孤独。在《断背山》中,人的孤独感通过两个男人之间同性恋的方式表现出来。李安想要表现的其实并非同性恋本身,而是想说男女之恋已经不能解决人的孤独,且试试在同性恋中有无这种可能。在这部《色,戒》中,李安则更突破敌我、忠奸、正反之大防,想看看孤独究竟要把人带到何种境地。

王佳芝的孤独:愈逃愈孤独
王佳芝是孤独的。父亲远在英国,没有给她多少生活上的实际照顾,写信给她带来的最大消息则是他又结婚了。她参加学生剧社的演出,是由于邝裕民对她的吸引,这对于一个妙龄少女是十分自然的;而她答应加入暗杀易先生的行动,则是出于怕落单的顾虑,她是最后一个伸出手来表决心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一个人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活动,都有很多外表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那些隐而未宣的动因可能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暗杀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的计划,出于一班完全没有相关经验与训练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些天真幼稚,而王佳芝所要承担的任务则更是特别特殊。开始,她并不十分情愿,可既然有了第一步,就只好继续朝前走了。她是因害怕孤独而参与进来的,没有想到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使她越来越孤独。在这样的孤独中,她的同志们越来越不能给她指引与帮助,而他们所要暗杀的目标却越来越与她接近了。最让她痛心的是:大家不仅同意了她做易先生的情妇,而且让有过嫖妓经验的梁闰生来拿走了她的童贞,她所心仪的邝裕民却一言不发,默认了这样的计划与行动。政治行为往往抹杀了个人性,人的孤独感更是被忽略了。老曹的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却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软弱。他们杀死老曹并非纯粹出于对汉奸的仇恨(老曹并非汉奸,只是一个想趁机敲诈点钱的混混而已),而是出于他们心中对事件暴露的恐惧。暗杀行动的正义性在王佳芝心中受到更多的质疑,使她的孤独又深入一层。
王佳芝本来已经脱离了政治的漩涡,回到了平静的读书生活,可是政治再一次无情地把她拉扯进来。这回,她受到的是更严格的训练,得到的是更苛刻的要求:“不要反问,也不要思考。”“一旦上路,决不能再回头了。”第一次见到来自重庆方面的吴先生,就得到了一颗致命毒药的见面礼。特工生涯是要把人深深地推入孤独的境地,却又要泯灭人的孤独感。这时候,那没有展开的爱情只能给她以软弱无力的安慰,邝裕民一再对她说:“我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可他并没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方案,就连他自己也身不由己,她怎么能够相信他呢?至于老吴,那是一个仇敌杀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他还得与之坐在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的人,她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呢?于是,她在孤独中陷得更深,而她孤独的惟一解药却竟然成了对手易先生,他不仅往她身子里钻,而且像蛇一样往她心里钻,钻得越来越深,她也越来越假戏真做了。在日本妓院,她给易先生即席演唱的一曲《天涯歌女》,这实际上是她自己的真情流露:她都想抛开一切政治上的纷纷扰扰,与他如针似线不离分了。在千载难逢的暗杀行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她告诉了他真相,让他逃之夭夭。这在她是情有可原:在璀璨夺目的宝石光芒中,她似乎看到了易先生对她的一片爱怜,她不忍心在一个男人对自己的爱达到顶峰时杀死他。只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会如此悲惨,不仅身遭屠戮,而且还连累了许多的同志,包括一直深爱着她的邝裕民。

易默成的孤独:高处不胜寒
易先生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虽然身居高位,手下如云,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虽然对老婆礼敬如宾、妥贴周到,却从来不向她打开自己的内心。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镇日整人与杀人的工作,其实是厌恶的。他也很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人的外强中干:“他们成天谈国家大事,但我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同一件事情:恐惧。”他很渴望有安静的时刻,能与一个知心者说几句闲话,以求得精神的缓解与放松。这就是他与王佳芝的感情基础,他把她当作了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女人。随着他的步步高升,他对时事的洞察更加清楚,对命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日本妓馆中,他情不自禁地对王佳芝说:“日本歌妓唱歌像,如丧家之犬,鬼子杀人如麻,心里比谁都怕。一些粉墨登场的人,跟着在荒腔走板地唱戏。”他还说:“我把你带到这个地方来,比你更懂得成为娼妓的滋味”。前言是他对时局的真实看法,后语是他的身世自况。易先生之所以对王佳芝情有独钟(不能否认他确实对王佳芝产生了感情与依赖),是因为王佳芝对于他具有双重吸引与功能。一是王佳芝的天生丽质满足了他的贪婪色欲,使他可以在歇斯底里的性爱疯狂中暂时忘却他噩梦般的生活;二是王佳芝的冷峻淡然可以抚慰他的孤独,成为他惟一可以倾诉的对象。许多话在他心里憋得太久,他需要把它吐露出来。这并非表明他真正有什么悔悟,而主要是他出于生存的考虑,他要给自己的孤独感找一条出路,他要通过一个有血有肉之人的回应来证明自己依然活着。这样,他对于王佳芝的依恋就越来越深。也许,在他头脑中也有过对王佳芝身份的怀疑,但生命的需要拒斥了这种怀疑,连他的手下也不敢向他汇报他们所掌握的王佳芝真实情况。是孤独感成就了这两个处于敌对阵营的男女之间的畸情别恋。他们虽然属于敌对的阵营,但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之中的孤独者,孤独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孤独把他们连接到了一起。这说明个体生命意识胜过身份意识和阵营意识。当然,他们之间的孤独又是有所不同的。王佳芝的孤独出自一种生命的需要,而易先生的孤独更多基于生存的本能。在王佳芝,一个孤独生命的完整生活是重要的,即使难以达到,也要奋力求之;而在易先生,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他要体验孤独,因要知道自己仍然活着,如果孤独妨碍生存,那就得断然舍弃了。王佳芝在最后关头心软了,她需要生命的完整,哪怕孤独到底;易先生在逃生出来之后,却并没有手软,而是迅速将她与同党一并处理掉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只有亲手掐灭自己的孤独,熄灭自己的人性。

陈凯歌对孤单的分析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不能绝对地离开集体,文明的演进只是使个体在社会中的排列组合趋于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类原始的恐惧。……‘文革’就是以恐惧为前提的群氓运动。不管口号多么动听,旗帜多么壮丽,热情多么感人,都和真的主义、理想无关。无限制的暴力愈演愈烈,同样出于害怕落于人后的心理……只有在群体中,我才存在。

孤独与爱情
史铁生认为:爱情无从证明。它是孤独的证明。孤独也不是孤单,而是充满在内心深处渴望诉说渴望袒露的愿望,只要有这种愿望就从反面证明了爱情的存在。

(二)、看导演的解决方案

李安的最大贡献是突出了个体、张显了个体生命意识,也就是我所说的孤独感。他认为,相对于政治纠纷、族群争斗等等宏大事件来,个体与个体的生命意识更加珍贵,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却常常是人们为了那些看似伟大的目标无视与抹杀了这些珍贵的东西。东方世界尤其如此。李安的伟大在这里,李安的软弱也在这里。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大胆地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圆满地解决问题。他所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这是他通过易先生慌忙逃跑后王佳芝从珠宝店从容走出所看到的宁静欢乐景象所表露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刚刚过去,可外面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时装店的模特儿仍然昂首傲立,大街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最令人叫绝的是那个穿蓝布衫系白围巾的蹬三轮车小伙子:他一脸的灿烂,蹬起车来更是兴高采烈,快行如飞,车把上的彩色纸风车也一路迎风招展。他仿佛是一个天使,要把王佳芝引出这个乱糟糟、凶狠狠的人世,要带她“回家”,可是他没能成功——他不是真正的天使,尖利的哨声打断了他们的梦想,无情的绳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是他和王佳芝的尴尬,是李安的尴尬,也是所有人的尴尬……


10:往事总是被深夜的月光照亮。
26:寂寞时还想到别人,孤独时便只剩下自己了。
88:享受孤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34:活着最深的痛苦是无人理解。到底是不被理解,还是怕被理解?
158:雨水冲不进窗来,在玻璃上痛哭。
——冯骥才《灵性》

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
——史铁生

(三)、对问题的真正解答

孤独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是尖锐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 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

自杀的倾向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五千多名青少年自杀身亡,男女比例3:1。另有十几倍于此的自杀倾向者,其中15-19岁者比10-15岁期间高3倍。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9月10日发表的公报数据,自杀每年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每天3000多人自杀。旧金山金门大桥是全世界自杀胜地,已经有1200多人在这座桥上轻生。
我国每年有28.7万人 死于自杀。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这个比率看似不大,但由于自杀者所在群体属群居,且相互经历和思想状态基本相同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危害比其他类型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自杀原因
他们遭遇了自认为是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失败、感情失意、经济压力、生理疾患、家庭变故等。好几个自杀的学生,都在遗书里明确写着“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不少功成名就的教授也选择了自杀
2003年12月23日晚10时20分许,家住陕西理工学院的该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兆文从学院一教学楼五楼坠下死亡。
2005年4月3日凌晨,年仅34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副教授刘小舟从劳动大厦跳楼身亡。
2006年6月28日上午8点40分左右,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
2007年1月20日凌晨4时,被同事们称为“美女教授”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欧阳洁从高校教师村5楼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半年之前,另一位高校教师从同一教师村坠楼身亡。
2007年12月5日正午时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余虹教授在“五十知天命”时从自己家所在的世纪城小区10层跳下。
2008年,5月24日重庆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志良教授从其所住的楼上跳下身亡。

孤独与自杀
据研究数据表明:85%的有自杀倾向者如果得到别人的劝阻,不会继续选择自杀。而实际情形:他们常常在冷漠与孤独之中离开这个世界。

顾城:《看云》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我觉得
你看云时很近
你看我时很远。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孤独——自杀的终极根源
冷漠导致了孤独。你真正关心他人吗?真正了解他人吗?你的痛苦,会向他人吐露吗?有人愿意听你的倾诉吗?你欢笑时,也许有人与你一同欢笑;你哀哭时,有人会与你一同哀哭吗?

(四)我对问题的回答

面对孤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孤独呢?应该怎样来解决孤独感呢?是否有真正的解决孤独之道呢?回答是肯定的。
既然我们说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孤独感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那么,解决的答案就在无限者与绝对者那里,解决的道路就在无限者与有限者、绝对者与相对者之间。有限者与无限者连接上了,相对者处于绝对者之中了,这样,孤独就自然消除了。王佳芝的错误不在于她想克服孤独,寻求无限,而在于她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而且她把有限当作了无限,把相对看成了绝对。其实,学生团体也好,政治组织也罢,这些并非真正的无限,就是民族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对于这一点,易先生比她更清醒。他是一个清醒的孤独者,所以,他是一个更绝望的孤独者;而王佳芝到死时还是糊里糊涂。当然,这里的清醒与糊涂都是相对的,清醒者未必更聪明,糊涂者往往更真诚,离真实更近。当人低下高傲的头颅时,往往会发现无限者与绝对者就在他身边。“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以西结书》34:15—1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翰福音》14:6—7)“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倒我这里来,我就时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4—5)三位一体的神就是那惟一的无限者与绝对者,耶稣基督是圣子,也是通向圣父的惟一道路,圣灵则引领我们踏上这一道路。
人生在世,孤独无处不在,难以避免,但固守于沉醉于一己之孤独是可怜的,而断然掐灭孤独拒绝在孤独中与无限者绝对者相遇则是可悲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