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一月 11, 2008

你的,我的,我们的1291次列车——基督徒的个人信仰与社会正义(三)

附录1 准强:亲历1291次列车绑死民工事件
文章提交者:江登兴 加帖在 猫眼看人  

我叫成准强,身份证号码为110221197405098334,联系方式为13250230619,我现在为2008年9月25日发生在广州至遵义的1291次列车该列车列车长致曹大和先生死亡事情做出如下情况说明.
我于2008年9月24日乘坐广州至遵义的1291次列车,列车当日晚点两个小时开始运行,于当日22点40分从广州开出.
我的车票是六车厢106号,上车后和原103号票主掉换了座位.列车开出后,我听到到我的左前方座位的一位男子大声说话,但说几句后就会安静下来,因此我并没有在意.列车运行中,这名男子会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几句,因为说的是地方话,所以听不明白他说什么.他站起来后,坐在他旁边的两个男子会用力将他摁下座位,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争吵或者强烈的冲突.列车运行一个小时左右,该男子又站起,做出要跳窗的姿态(注:该车为非空调车),一边大声喊叫,这时我过去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从该男子旁边两位男子了解到他们是贵州遵义仁怀人,该男子两天前(指从9月24日推前)到广州后晚上突然跑上高速公路,无法看管,于是他们按照他家人的要求决定把他送回家,他姓曹.谈话的时候,曹先生只是旁若无人地坐着,并没有异常反应.
这时候有乘客提议把曹先生绑起来,于是有人报告了乘警.乘警过来后,大体查问了一下情况,然后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和几个列车员过来,也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听到列车长决定要把曹先生绑起来,他们马上拿来了那种六厘米左右宽的那种封箱胶布,列车长和几个列车员手忙脚乱地把曹绑了起来,对于列车长的决定,曹先生的同伴也是恭敬不如从命.当时绑的情况是:曹的上臂和胸部连上衣被缠绕了若干圈,膝盖以下以下缠绕了若干圈,缠的宽度大概为7-10厘米.被捆绑以后,曹开始不断地挣扎,很快胶布开始松动,上臂的胶布松动后,曹差不多可以用手来解开这些胶布了.这个时候,列车长过来看了情况后,于是在又在曹的手腕部位,脚踝部位缠上了胶布.这些关键部位被绑以后,曹就没有办法"自救",曹开始不断挣扎,不断地哀求周围的人松开他的捆绑.他的同伴把他平放在三人的座位上,他的两个同伴坐在对面的座位看顾着曹先生,我也坐到了曹先生的对面,一边观察曹先生的实际病情,一边看能不能作些什么,也一边和曹的同伴聊天了解情况.
整个晚上曹都是不断要求解开缠的胶布,但是曹的生命还是活生生的.看他挣扎很痛苦,我不断地安抚他,这个时候他都会很温顺地顺。看到这样的情况,又想长时间的束缚会很危险的,决定将此报告给列车相关人员要求解决束缚。到了第二天早上,即9月25日上午7点多,我去餐厅就餐,被告知7点半前没有早餐.我看到两位乘警和一位乘务员在餐车,就向乘警反映了情况,并和他们讨论了一下具体情况,我说解开胶布应该不会造成危害,因为曹不具有攻击性.但是乘警和乘务员一致不同意我的说法,认为还是需要继续绑住.我无奈退出餐车,回到自己原先的座位上,也就是不再坐在曹的对面了,但这个时候曹还是活泼的.到了9点多的时候,列车长出现了---注明一下,6号车厢就靠近餐车,列车长看了看躺在凳子上的曹---再注明一下,前晚捆绑后,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过问过曹先生的情况,然后说怎么松了,转身就去拿了一卷上述规格相同的黄色封箱胶过来,我一看顿时觉得不对劲了,马上站起来反对,说,原来的捆绑已经很痛苦了,不要再绑了.列车长马上做了一番"有病推定",跳车怎么办?伤人怎么办?出了事,我---指笔者本人——该承担什么责任,对此我无言以对,马上我反问,如果捆住出了事情怎么办?列车长顿时表现很焦躁,对曹先生几个人说,好了好了,你们下一站下车.我一看他这阵势,我还真担心曹先生们被赶下车,于是我走开了,选择了可耻的沉默.
在一堆围观的乘客面前,列车长开始捆绑曹先生,这一次捆绑列车长将曹的上躯干都绑起来了,而且因为曹的上衣已经散开,所以绑的时候,就连皮带肉地绑了起来,想起来这是最致命的因素.在绑的时候,有位乘客说绑得太紧了,列车长骂道,你是坐着不知道腰疼!上身绑完之后,列车长又把腿部绑了起来.我坐在座位上觉得真是辛酸.列车长绑完之后就走了.过了不到十分钟,我发现曹伸在凳子外面的脚不断地抽搐,接着有位女乘客说这样捆得太厉害了.我走过去就看到曹大和已经脸色苍白,浑身虚汗,于是马上跑到餐车,看到列车长和很多乘务员在一起吃饭,我很焦急地对列车长说,可能会出事啊.列车长依然浑然不顾地说:"出了事,我负责!",我一听,立马指着该列车长说:"好,你负责,那我一定会作证!"
说完之后,我立即跑回车厢,这个时候我已经不顾一切了,跑到曹身边的时候,我马上向周围的乘客借了小刀割开了胶布,但是这个时候生命已经开始从曹的身上流逝,给他喂水,他已经不能吞咽了,舌头开始变色,眼睛也不转动了.我摸他的脉搏和心跳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列车才到现场,我说,你通知广播找医生吧.列车长通知了找医生,我想他已经知道出事了,只是并没有看到他有没有行动.我大声在曹的耳朵旁边喊:"兄弟,不能死啊.兄弟,回来啊"---事实上我们素不相识,但是看到一条生活的生命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之内变成了死灰,变成了死亡,我真的是恨,对于生命的离去,我会是悲哀的,但是对于在自己身边无法保留无法挽回的,真的是恨啊.
第一次碰到如此悲惨的事情,所有曾经以为是新闻中的事情现在发生在我身边.我知道卷入这次事件,已经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了.
转截者补记:我9月25日中午接到成先生电话,他情绪激动,甚至痛哭。头一天夜里,他一直在为这个被捆绑的曹先生祷告,而眼看一个生命被人不义剥夺他无比痛苦,甚至有很深负罪感。因此下定决定要与此不公义的行为对抗到底。
25日中午火车在广西莱宾停下,卸下尸体,成准强也同时下车到派出所报案,目前铁道方面已成立专案组处理此事。死者曹先生是贵州遵义人,家里极度贫困。目前难属估计已到达莱宾,并展开尸检,成弟兄呼吁律师朋友或者懂刑侦方面的专业人士的援助。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阿摩斯书》
  
东方的正义之夜

说东方而不说中国,是因为中国较多的是一个现代观念,而东方则不仅指中国的当下,更包括这块土地悠远的历史。
不论东方的中国盖起了多少高楼大厦,GDP增长到了多少亿。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如今仍然活在一个正义的黑夜里。
正义稀缺的表现之一是人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
我们一直是活在什么样的黑夜里呢?远的不说,让我们从身边开始吧。
前几天,我的大姐告诉我,她身边一个女性朋友,因为丈夫发达了,在外面有外遇,而又怕她与别的男人来往,于是在同房的时候,就把她的下部撕破了。
年前读到朋友道子的生命见证,她的笔记录了东方正义黑夜下的一幕:
“我又想起在我老家认识的一位女孩子,我的老家在城郊山上,她是一个地主的女儿,她父母在土改时被枪毙了,留下了她和一个哥哥相依为命,兄妹俩从小受尽人们的欺凌,当她长成一个大姑娘时,首先是村中有权势的人强奸了她,后来她隔壁的一家普通贫下中农也强奸了她,这家的父亲多次强奸她,这家的三个儿子也多次强奸她,致使她多次怀孕,生下了三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孩子,她的哥哥没法保护她,周围也没有人同情、帮助她,没有人看见她眼眶里的眼泪,没有人听见她长夜中的痛哭,她在人们的厌弃、冷眼、轻蔑中生活,像一只羊默默地忍受狼群的撕咬,走在那没有任何希望的人生路上。”
在东方的中国,我们都有责任,用我们的笔来纪录这正义被践踏的一页。这些在历史的幽暗场景中,在一个个逐渐沉没的细节里,那些不把人当人看的细节。
在凯迪,有一张一个四岁小女孩的图片,几年前她被同村的恶人杀死了,却没有人为她伸冤,于是她被冰冻在冰箱里。
还有那一位死在雪天里的祥林嫂,她也没有过上正义的生活。他们都以暴力、以冷漠送她生向死亡。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悠远一些。
在东方,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我的已经渐渐模糊的民族记忆里。还有谁曾经被无道地践踏?
是你窦娥,你分明是在无义司法的刑杖下被冤屈的。你临刑前的指天呼冤,誓言死后血溅旗上、六月降雪及大旱三年,其后都一一应验。
还有四十年前,那些在文革中死去的人们,至今在一个在东方号称正在跑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度里,他们连一个纪念碑都没有,连反思的话都不让出口。
还有张志新,还有林昭,还有遇罗克,还有……
还有十七年来那些活着为逝者等候正义的人们,那一位等候了十七年的母亲。
还有那些没有被冰冻下来,被大地掩盖了的事物。
还有那一些因为当代司法的无道而走在上访路上的人们。对的,就是上访,把这个词打出来,让它去考验已经现代化了的东方BBS的过滤系统的良心指数。
还有道子记忆的另外一个细节:
“我又想起住在我楼上的小夫妻俩,我们两家非常要好。这家的妻子本在一个效益很好的大企业工作,因领导的贪污腐败搞垮了企业,只有回来靠低保生活,去年夏天妻子得了重病无钱上医院治疗,于是叫丈夫到药店买了安眠药,服药自尽,死在丈夫的怀里,丈夫在妻子死后写下一封遗书,也用绳子将自己吊死在厨房的门框上,留下一个四岁的无依无靠的小儿子。我为他们痛哭。”
这一切,都以我们要命名的正义有关。
东方一直在正义的蒙昧下生活
我们在当代的无义是有历史传承的。
远在三皇五帝之前的黄金时代是遥远的。然而,自秦皇以降,如李-慎-之先生所命名的,是二千三百的专制,今天我还要加上一点,这两千三百年的专制一个基本的本质就是正义的稀缺。
一个包拯,不足以表明正义曾经在东方被实践,而正足以表明正义在东方的的稀缺。
在我破碎的民族文化记忆里,有谁曾经以正义为他人生的最高信念。
是《三国》吗?在三国里,有的只是王统之争,而从超越王统之上的正义。
不是吗?在东方的专制历史里,政权的利益是最高目标,而人们从来没有超越政权之上的绝对正义对抗政权利益。这一政权利益历来只是集团利益,正如我们在当代所看到的。于是,道德成了王位的附庸与工具。你看一个中国皇帝在讲道德了,讲什么荣耻了,很可能他不是对道德感兴趣,而是对他的王位感兴趣了。
在东方没有“超验”信仰来看顾正义,在东方也有信仰,但东方的信仰似乎不太关心正义。
是孔子吗?儒家是讲“仁、义、礼、智、信”,然而正义,正义为什么在中国得不到实践?
是屈子吗?是陶渊明吗?是李白吗?
在东方,有一些关心民生多艰之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东方,他们出于自己的良知感受到到了正义的稀缺。他们是那些东方国度漫漫长夜里的良知诗人、贤士。
但是,在东方,没有正义的典范,没有实践正义的激情,当然也稀有正义的烈士。
在东方,五千年以降,我们基本上处于一种正义的蒙昧状态。
东方从来未曾被正义的大光照亮。
在东方被西洋敲开大门时,有一个人目光如炬,在东方的漫漫长夜和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守候着,他名叫鲁迅。
有网友,把他的生命解读成对于正义的追求,这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熟过许多钱理群、摩罗先生的作品,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他们从来没有非常明确地以正义来解读鲁迅。
这是一个初被现代文明照到的中国人,他在东方所守候和等候的,是不是包括这块土地的正义?
后来,据说是他所寄希望的一班年轻人成了革命党。然而,革命党做过许多利益的许诺,却从来没有做过正义的承诺,我们选择了利益而不顾正义,我们这是自作自受。
正义,不能出卖给利益,不能让渡给号称伟光正的权势,不能交给任何人代理经营,正义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看顾,那一些有信仰的人更在永生上帝的面光之中看顾自己和他人的正义。
如果说要在东方进行一场启蒙,是的,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在东方,五四先贤所进行的启蒙是为了民主与科学,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加上自由与正义。
并且,在东方,作为一个信仰者,我们还可以把个人所持守的这一切价值建造在信仰的根基上。
我是一个信仰者,一个在东方信仰的人。这是我自己的天空,这是我的上帝。但是,这也是我自己的土地,我自己的历史传承,我自己那些被掩埋在东方正义黑夜里的亲人,我自己正在被践踏的骨肉同胞。
我这样在当代信,也在当代活。
信仰天空的圣洁、正义与蔚蓝是真实,而东方土地的幽暗也是真实。“这深切的记忆永不泯灭”!
我们仍然在东方等候正义之光
我的信仰相信,一块土地如果流了非义之人的血,那么这块土地就会因为非义而污秽,并且承受咒诅:
4:10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4:11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4:12 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创世记》)
三十年无祭,三十年无耻,摩罗兄这样说。“十五年间无悲情”,我在一个风烛残年老人将逝之际这样感叹。如今是四十年了,如今是十七年了。
我们可以无祭,因为祭与不祭,公权力在人家的手里,人家可以凭着利弊的权衡来定夺。
但是,我们却不可以无悔,面对东方正义的苦难,我们不可以没有忏悔。
没有忏悔就没有未来。
在东方一如既往的正义黑夜里,让我们为同胞点燃一星烛火,守候那漫天的大光。
这光是信仰之光,在光是应许给那些苦难者的。
“9:1 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上帝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
9:2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性,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那光明的应许者啊,你已经看见东方正义之夜的苦难,这是一块因为没有正义被践踏的土地,这是一群没有正义而受难的生命,愿你的真光照耀!
《信仰与正义》之十四 2006-3-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9 23:17:53编辑过]
文章提交者:江登兴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今天收到成准强消息:死者:曹大和,男,汉族,1978年9月4日出生,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乡银丰村高路村民组。522130197809046775,小孩一个四岁,一个不到两岁,有妻子,还有父母。
30日准强来信说:昨天尸检,法医说要一个月时间有结果。民事赔偿方面,铁路方面提出赔偿四万。
  
你当为哑吧(或作不能自辨的)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 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
——《圣经·箴言》31:8-9


附录2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1291次,广州-遵义的一趟列车。近日,不论是百度还是Google,搜索1291次排名最前的结果都不是该次列车的始发到站等信息,而是这样一些标题:《亲历1291次列车绑死民工事件》、《从1291次列车绑死乘客来看“保证”和“有效”》…… 讲述的是一名疑似狂躁症患者9月25日在该次列车上被列车长等工作人员捆绑后死亡的不幸事件。
亲历事件的几位乘客不约而同在网上发帖披露此事,还有照片被发到网上。记者采访了这几位乘客网友,他们说帖子是真实的。
铁路方面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确有此事,但质疑网帖标题不当,细节上有出入,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死者家属告诉本报记者,昨天死者在家乡入土为安。他的家人在接受了铁路给出的总计12万元补偿后,在犹豫是否坚持向铁路部门发起诉讼。
死者名叫曹大和,贵州仁怀人,30岁,一子一女。
1291次列车乘客黄先生已经不记得曹大和的衣着,只记得他的眼睛,“很亮”,“像是在乞讨什么,让人看了心生怜悯。就算是条狗这么看着你,心里也会咯噔一下,何况是个人。”那时曹大和被列车长和列车员捆住了手脚,一直在激烈地挣扎。
  
车厢里的狂躁喊叫
曹大和的弟弟曹大军知道的情况是,他二哥原来挺健康的,前不久到佛山打工。才上班一天突然精神不正常,乱喊乱叫,两个同乡在问过他家人后决定带他回贵州仁怀老家。曹的家里父母尚在,还有妻子和一双儿女,儿子1岁,女儿4岁。
9月24日广州至遵义的1291次列车晚点两个小时开始运行,于当日22点40分从广州开出。曹大和与两位同乡一起坐在4号车厢,开始的时候其他乘客没怎么注意到他。
同车厢的成准强,事后在天涯论坛发表的帖子里回忆说,“列车开出后,我听到我的左前方座位的一位男子大声说话,但说几句后就会安静下来,因此我并没有在意。列车运行中,这名男子会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几句。他站起来后,坐在他旁边的两个男子会用力将他摁下座位,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争吵或者强烈的冲突。列车运行一个小时左右,该男子又站起,做出要跳窗的姿态(注:该车为非空调车),一边大声喊叫。”
乘客黄先生也开始注意到曹大和的异常举动。黄先生后来也在天涯上发帖回忆当时的情形,“在靠近餐车的后车厢也不时夹杂着不和谐的叫声,像是一人的自嚎。刚开始小声,没人注意这不和谐的举动,但很快声音越来越大,频率也越频繁,都是些混乱的贵州方言,甚至影响了乘客的休息。”

被列车员绑起来
据成准强回忆,“这时候有乘客提议把曹先生绑起来,于是有人报告了乘警。乘警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决定要把曹先生绑起来,他们马上拿来了那种6 厘米左右宽的封箱胶布,列车长和几个列车员手忙脚乱地把曹绑了起来。对于列车长的决定,曹先生的同伴也是恭敬不如从命。当时绑的情况是:曹的上臂和胸部连上衣被缠绕了若干圈,膝盖以下缠绕了若干圈,缠的宽度大概为7-10厘米。被捆绑以后,曹开始不断地挣扎,很快胶布开始松动,上臂的胶布松动后,曹差不多可以用手来解开这些胶布了。列车长过来看了情况后,又在曹的手腕部位、脚踝部位缠上了胶布。这些关键部位被绑以后,曹就没有办法自救,开始不断挣扎,不断地哀求周围的人松开他的捆绑。”
黄先生说,“我看到的是手和身固定,两脚也固定了,其中有个戴眼镜青年为此提出异议,说这样做不行,但那个列车长拍胸口承诺负责。此时被绑的男人情绪更激动,他破口大骂,乱叫着方言。”曹大和在叫什么黄没听懂,但听到曹的贵州同乡在哈哈大笑,他们告诉黄,曹喊的是意思大概是:“天塌了!杀人了!”黄所说的戴眼镜青年经其本人证实,就是成准强。
“整个晚上曹都是不断要求解开缠的胶布,但是曹的生命还是活生生的。看他挣扎很痛苦,我不断地安抚他,这个时候他都很温顺。”黄先生的描述是:“后半夜在他的杀猪般的叫声中多数人进入了梦乡。”

重新捆绑
据成描述,到了第二天早上,即9月25日上午7点多,他去餐厅就餐,向乘警反映了情况。成说,解开胶布应该不会造成危害,因为曹不具有攻击性。但是乘警和乘务员一致不同意,认为还是需要继续绑住。“这个时候曹还是活泼的。”
车过茂名,天也亮了。成说,“到了9点多的时候,列车长出现了,然后说怎么松了,转身就去拿了一卷上述规格相同的黄色封箱胶过来。我一看顿时觉得不对劲了,马上站起来反对。说原来的捆绑已经很痛苦了,不要再绑了。列车长问:跳车怎么办?伤人怎么办?对此我无言以对。”
黄先生当时跟其他同车乘客一起在围观。那位“捆绑式卫星”已没多大叫声了,他也看到列车长把曹大和身上的胶片又加厚加紧了几层,“像裹粽子一样”。


在捆绑中死去
成准强回忆,过了不到十分钟,他发现曹伸在凳子外面的脚不断地抽搐。他走过去就看到曹大和已经脸色苍白,浑身虚汗,于是马上跑到餐车对列车长说。成说当时列车长依然在说:“出了事,我负责!”他指着该列车长说:“好,你负责,那我一定会作证!”
说完之后,成立即跑回曹身边,向周围的乘客借了小刀割开了胶布,“但是这个时候生命已经开始从曹的身上流逝,给他喂水,他已经不能吞咽了,舌头开始变色,眼睛也不转动了。我摸他的脉搏和心跳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列车长才到现场。”
黄先生也发觉乘客突然都围到后车厢去了,广播也不断重复,说6号车厢有病人需要医生乘客的帮忙。他知道出事了,曹大和松绑后“面黄黑嘴紫青”。

把尸体卸在沿途车站
25日中午火车在广西来宾站停下,卸下尸体,成准强也同时下车到派出所报案。
成准强听说列车方面在写交接单的时候注明的是“危重病人”时,马上就大叫起来,说人都死了,还“危重病人”!车站方面的工作人员马上就不干了,要求列车长留下。
最后,列车长还是上车走了,因为这趟车只有这一个列车长,上级来电表示要他继续对车上1000多名乘客负责。
曹大军最后接受了铁路方面12万元的赔偿方案。其中包括2万元的保险和10万元的补偿。9月30日,他在贵阳与铁路方面签了一个协议,签字后得到了12万元现金,曹大和的尸体随即在广西火化。曹大军非常感谢从9月25日开始一路坚持陪伴的成准强。成还联系了北京的律师张凯,准备帮他们打官司。
曹大和1978年10月5日出生。昨天,10月6日,中午12点,曹大和正式入土。

各方说法

铁路副段长:帖子标题不当,有误导
参与了与曹大和家属谈判的成都铁路局贵阳客运段副段长慕泽君对记者的来电显然并不排斥。他表示,网上的帖子他看了,客观地说,有一些说法是不切合目前的调查情况的。最主要的是发帖人有意地回避了一些细节,事情在定性之前就以《亲历1291次列车绑死民工事件》这样的标题发帖,有误导公众之嫌。现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谁黑谁白,谁是谁非未定,不应该简单地给列车长的行为进行定性。
慕泽君说,如果认真看过帖子,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一个车长怎么可能当着一百多位乘客的面,杀死一个乘客呢?但帖子“故意回避”的细节究竟是什么,慕表示要由警方公布。
目前列车长的职务已经给停了下来,正在接受调查组的调查。“请大家相信,一定会有一个公正公平的处理结果的”。

网友成准强:我亏欠他的
网友们都对成准强表示了敬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不仅有勇气一直坚持站出来反对捆绑,还亲自解救并坚持陪伴,赔上时间精力为家属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成准强却不这么觉得,他对本报记者说,“我没有赔上什么,是我亏欠他们的,如果我的勇气能早半个小时,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们在侮辱我的良心。他们以为把列车长家法处置一下就了不起了。”

  网友黄先生:我当了一次看客,我鄙视自己
黄先生是广西人,在广州工作,事发时他一直在场,在列车长捆绑曹大和时,他曾闪过一个念头,用手机把他们拍下来,但后来他放弃了,为此他非常后悔。“如果拍下来,那就是铁证了啊。”
看到曹死亡时,“整节车都凝固了,是的,人人都在问、在自责,这列车除了那四眼青年谁没有责任?想想几次上厕所看到他,都多看两眼,恐慌闪亮的眼神,为什么只有怜悯,没有解救?我恨我自已,和大多数一样选择沉默。”
“在这个事情中,我就像鲁迅小说里描写的看客,我非常鄙视我自己。”最后他还是把自己了解的情况与拍摄的照片发布到了网上。他认为,即使曹大和有精神疾病,捆绑这样的处置方式也不恰当,应该是由其同乡在乘务员室这样的地方看护。

  家属:我们还在等尸检报告
曹大军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这两年在福建打工,对二哥曹大和的身体情况并不了解,他也不敢肯定二哥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是不是因病发猝死。所以他还在等尸检报告。等拿到尸检报告之后他才能决定怎么办。同时他也很重视成准强和律师张凯的意见。张凯对记者表示,现在他还没有开始正式介入,从目前初步了解的情况看,关键在于列车长有没有责任,如果有,肯定是刑事责任,过失或者故意要看具体的情节,等委托书签订之后他有可能会到贵州进行调查。(南方都市报)

你的,我的,我们的1291次列车——基督徒的个人信仰与社会正义(二)

见证回应

回应一
每个人在听这件事时都会有自己的角度。我的角度是,一个基督徒对他人生命的那种爱、良心、良知对现有的法律体系的一个挑战。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铁道部目前是在中国少有的独立王国之一。就我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除军队之外,只有铁路部门有自己比较全的公检法系统,其余的石油、森林都没有这样全的系统。
如果不是准强因为良心的责备,不是能够挺身而出的话。拥有自己的公检法系统的铁道部将会很容易的将这件事抹平,在没有他人干预的情况下来处理这件事。铁道部门是完全可以拒绝地方的公检法部门去干涉这件事情的。
可是铁道部门法律上的独立王国是完全违反宪法的。在宪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铁路部门可以设法院,只是最高法院在内部的一个文件上认可了这个现象。现在的铁路法院是在1982年设立的,它都是铁路部门自己来挑选人,认定的。一般的地方法院都是由同级的人大来选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是由全国人大来选的。铁路法院的院长就不是人大能够选的,谁来当法官是自己说了算的。有自己的公检法实际上就是可以自己立法,自己司法。对于一个贵州的农民他是不可能有能力去对抗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私设公堂的企业集团的。其实铁路部门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和企业混合的部门,它有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在法律上自己独立于自己的国家法律体系之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它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别人是不能够干预的。其实这是违反宪法的,可是它可是存在着,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2006年时,曾由河南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牵头30多个全国人大代表提案要求撤销铁路法院系统。
当你现在用良心来对抗这个拥有自己经济实力、司法系统的庞大机构的时候,除了良心以外能够得到的就是他人的同情。准强就像是发出了良心的呼吁,得到了网友的良知、公义这种心态的呼应。但是问题是如何能够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将是更加有意义的了,真的是非常希望有人能够借着这件事重新把取消铁路的公检法系统作为一个目标,这样将会更加的有价值了。否则,铁路部门继续有自己的公检法部门,实际上是不受任何其他部门的监督和限制的。
如果我们不能够朝着法律的角度努力的话,即使这件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相关的人员得到追究,但是这件事也就会不了了之了。甚至铁路部门会更加严密的保护自己的小圈子利益,也许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使准强这种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出现。有可能就会是逆向的去采取行动,使得这样的事情就别想再曝光了。所以我们在用良心去抗争的时候也要用法律的途径去对待。从法律的角度来讲,除了军事部门,国家是不允许哪一个部门有自己的司法体系的。这个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目标。
那么我们基督徒为什么要去关注这样的事情呢?这不仅仅是良知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帮助这个国家的人民营造一个法律保护的环境,那么我们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去爱人,也就包括了去改变这些人生活的法律环境。我们去爱人,不光是说我们去给人家一点钱,以一种不得罪任何人的方式去献一点点爱心,表达那一点点的爱意,这远远是不够的。去帮助这些类似的精神病人、这些弱者去营造一个能够保护他们的环境,这也是基督徒爱心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回应二
在这件事情发生那天,我早上起来灵修的时候一直在读阿摩司书五章到结尾。阿摩司书是关于公义的一个呼喊。在早上读完圣经,我出门看见一个农村的女子骑着一个小摩托送货,和一位老人撞在了一起。我亲眼看见她的血从嘴里边喷了出来。撞上后她就在那哭,老人一开始是想去扶她的。老人有责任,她也有责任。我在马路对面看见后报了警,可是等我走到路这一边赶车时,看见老人就走掉了。我上前告诉那个女子说,你别哭了,那个老人跑掉了你赶紧追吧。她问我怎么追呀。我说,你就顺着这个巷子里边进去。结果她就捂着嘴追了过去。
后来我再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是亏欠的。当时没有人去帮着她追回来那个老人,当然首先就是我自己。结果导致这个流着血的女子自己去追。
我在想,这个社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冷漠已经进到了我们的心里了,我们已经被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控制住了。当身边的邻舍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少去担当,自然的觉得这个事情是和我们没有关系的,就闭上了嘴。因为如果要是介入的话,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所以我觉得真的是很惭愧,觉得怎么搞的,这种冷漠黑暗已经进到了我的心里去了。
接下来就去上班了,正在很忙的时候准强就打电话过来,就说了这件事情。我当时也询问了一下他的安危等情况。但是由于工作很忙,接完电话就将这件事放下了。当时我觉得他的情绪是非常悲愤的,几次都是哭着打过来的。(准强:在现场的那种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看到一个生命的逝去对我是很有影响的。当时我是非常悲愤的。)我后来就写了一个帖子公布在基督教的论坛上和凯蒂吧上,凯蒂吧把我的帖子封掉了。
这时准强就在那边和他们(铁路方面)谈判。谈判在三天内准强都还平安,在第四天的时候他来消息说,这个谈判已经破裂了,他们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家属,所以这个帖子必须公布出去。在公布帖子的时候,准强是很勇敢的,将自己的信息都公布了出去。在发布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加了一段话。“阿摩司书5:24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后来这个帖子在被转发的时侯这段经文也被转发了出去。
这样的一个帖子在被发出去后,点击量在几天内就达到了三万次,也被很多网站转载。并且被新浪、腾讯等网站放在首页来公布,这个也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效果。随后准强到了死者的家里边,发来短信说,他更是悲痛。在没有办法忍受下去才发来短信和我说,当时我也不知道怎样去安慰他。后来他过来北京就住在了我家里,当时我就看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投入是多么的大。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正义一直是圣经的一个核心的呼喊之一。摩西在晚年的时候对以色列人吩咐说,你要追求至公至义使你得以存活,好去承受神所预备的地土。至公至义在英文圣经中的表达是非常强烈的,直译过来就是:正义,唯独正义是你应当寻求的。从旧约圣经来看,正义一直是一个强烈的呼喊。在帖子中我还加了箴言中一句话,“你应该为哑巴说话,为一切不能自辩的伸冤。”
旧约中对基督来临的时候有一个盼望,认为基督来临的时候会把公义带给全世界。在新约圣经中,福音派很强调因信称义。对于“义”这个字,不仅仅是我们在神面前被称为对等,还包括我们的社会正义在里边。然而目前在神学的范围内,我们对于“义”的探讨是非常属灵化的,是非常脱离现实,超离公众生活,脱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在神学上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信仰和正义之间的关系。我们因爱而正义。我们爱别人不仅仅是在生活上,并且要为之追求正义。
在起初,我多少对准强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有一些疑问的。他到底是因为血气在做呢,还是真的是有圣灵的引导。所以在准强来北京后,我就在旁边对他进行观察。渐渐的我看见他和以前不同了,他很早就起来晨祷,他也和我谈到这两年神在他身上做的工,神在这件事上对他的更新、带领。有了这种生命的长进、敬虔的长进,在公众参与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把握。我们知道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时不是自己在奔跑。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知道类似这样的事件再发生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形成一种松散的配搭机制。有人做宣传,有在司法上支持,有人走入当地的家庭中去等等。

公共讨论

发言一
前两天在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中将这个事件作为例子拿出来讲了,我是在那里对这件事有所了解的,当然没有今天说的这么详细。
前一阵子我们教会有一个退修会,主题是承受地土的人。其中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使我知道了什么才是温柔的人。以前读经时所了解温柔的意思不过就是态度好、良善、谦和等等,和一般的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牧师在讲道的时候说,温柔的人最根本的含义是行公义的人,行正义的人,如果不是行公义的人是谈不到温柔的。
所以中国基督徒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处理个人信仰和正义的关系。信仰和爱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去做一点事情,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自己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去和巨大的恶势力对抗时,在这个过程中去坚守自己的信仰,去坚守自己的圣经真理,这是对中国基督徒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挑战。你们在社会邪恶面前说话了吗?做事了吗?信仰的最大使命是对抗性,我们要和这个世界的邪恶对抗,这是我们的使命。但是对抗的方式不是暴力、不是刀枪不是战争,而是爱。
这位弟兄是以一个负罪者的身份去抗争、去担当,你的行为和别人一样是在罪中,但是你却能用真理的光来洗刷自己。在罪上我们全有份。我们在面对邪恶的时候,心是怎么想的,行动是怎么做的?
最近几年,我在信仰中经常的反省“泪水”。泪水是很重要的,是一种爱的表现,但是泪水也很危险。许多人的泪水具有消解耻辱和责任的自我欺骗性。我们在泪水中知道我们错了,我们很痛苦,这就够了,不必在做了。最近在天涯有一篇骂基督徒的文章,叫《中国基督徒的七宗罪》。文章中说,中国的基督徒不虔诚,白天犯罪晚上忏悔,第二天却再犯罪。他们哭,他们流泪,他们说,主啊,原谅我,我想做的我做不到,我不想做的却做了。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脸红。我自己是不是这样呢?我在犯罪的时候,也流泪,觉得流泪了自己就高尚了。再遇见这样的事,自己再犯罪。这样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现在准强以一个忏悔者的身份去担当,并没有用泪水去欺骗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讲,知道为智,体到为得。作为基督徒要活出基督,是要活出生命来呀。我们不仅要有泪水,并且要把泪水变成你一个个的理智行动。
最近几年在中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基督徒,他们不仅仅是在奉献钱、物,更是在抗争罪恶,使公义像江河。因信称义,不仅是说我们信了就是义了,我们还要活出义、行出义。

发言二
在网上所有的人都将你看成了英雄,觉得不可思议的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另一部分网民认为那个列车长该死,有一种泄愤的情感。今天听到你讲时,我很真切的感受到了你是怀着那种良心受到责备后去承担的心来做这件事。真的是感谢神,你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的义了,做的比别人都好了。如果不是神的话,我们很容易会和世上的人有一样的反应,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特别的与众不同。
其实在场的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样的一个犯罪。我们没有去拦阻,去参与去保护。也许我们有爱心,有这样一个良心的感动,但是因为自我保护的意识,因为担心自己会被卷进去而带来的那些后果,所以就不会去参与了。因此我们的良心也许是轻轻的触动一下也就过去了。甚至一些人的良心并没有被触动,他只是将这件事当成一个泄愤的机会。
我也在想,自己处在那种处境中会怎样。每个人都会遇见类似的处境,也许或大或小并不完全一样。无论是信主前还是信主后,我都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在信主前,也有一些正义感来面对这样的事情,但是会是很血气的。同时当能够表现的很勇敢时,接着反应出来的就是自溢,觉得我比别人更崇高、勇敢。信主后面对类似的处境时,常常会有一种挣扎,反倒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挣扎是人的一种真实的软弱,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时是一种迷茫。我没有办法完全判断,当真的处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样。虽然不能完全的判定,但是我相信我是会面对这个挑战和选择的。
随着这类事件越来越多,随着基督徒和教会的成长,这种社会参与的呼声越来越多(尽管还很微弱)。要在公共的领域里边去张显神的公义,使神的心意可以面对那些困苦的人表达出来。如果这样的一个事件可以唤醒基督徒的一个参与,一个肢体间支持的话,真的有一种行动的话,那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公义的力量。

发言三
在面对列车长时,我并不是在泄愤。我只是在寻求公义。如果这个列车长真的被判刑了,要是他的家人需要帮助的话,我一样的会去帮助他们。
我们是在爱中寻求公义,也可以是说在公义中寻求爱,这个是统一的。

你的,我的,我们的1291次列车——基督徒的个人信仰与社会正义(一)

见证1291次

成准强 弟兄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为保持原色,没有做过多编辑)

很多事情是偶然的,是我不曾预料到的。
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我内心还是充满亏欠的。我没有将这本应挽救回来的生命挽救回来。因此,我可以说是因为亏欠在做这件事情。今天也是抱着这亏欠的心来和大家说这件事。
我于2008年9月24日乘坐广州至遵义的1291次列车,我的车票是六车厢106号,上车后和原103号票主掉换了座位。列车开出后,我听到左前方座位的一位男子大声说话,但说几句后就会安静下来,因此我并没有在意。列车运行中,这名男子会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几句,因为说的是地方话,所以听不明白他说什么。他站起来后,坐在他旁边的两个男子会用力将他摁下座位,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争吵或者强烈的冲突。列车运行一个小时左右,该男子又站起,做出要跳窗的姿态(注:该车为非空调车),一边大声喊叫。这时我过去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从该男子旁边两位男子了解到,他们是贵州遵义仁怀人。该男子两天前(指从9月24日推前)到广州后,晚上突然跑上高速公路,无法看管,于是他们按照他家人的要求,决定把他送回家。他姓曹,谈话的时候,曹先生只是旁若无人地坐着,并没有异常反应。
这时候,有乘客提议把曹先生绑起来。于是有人报告了乘警。 乘警过来后,大体查问了一下情况,然后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和几个列车员过来,也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听到列车长决定要把曹先生绑起来。他们马上拿来了那种六厘米左右宽的那种封箱胶布,把曹绑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尽管反对了,但是很微弱的。只是说:这样是不行的。这是亏欠的开始,我没有从开始就去和他们据理力争。面对这样的情况,列车长他们至少应该有一个观察判断,然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简单的捆绑。
对于列车长的决定,曹先生的同伴也是恭敬不如从命。当时绑的情况是:曹的上臂和胸部连上衣被缠绕了若干圈,膝盖以下缠绕了若干圈,缠的宽度大概为7-10厘米。
被捆绑以后,曹开始不断地挣扎,很快胶布开始松动,上臂的胶布松动后,曹差不多可以用手来解开这些胶布了。这个时候,列车长过来,看了情况后,于是又在曹的手腕部位、脚踝部位缠上了胶布。这些关键部位被绑以后,曹就没有办法“自救”了。曹开始不断挣扎,不断地哀求周围的人松开他的捆绑。
他的同伴把他平放在三人的座位上,两个同伴坐在对面的座位看顾着曹先生。我也坐到了曹先生的对面,一边观察曹先生的实际病情,一边看能不能作些什么,一边和曹的同伴聊天了解情况。
整个晚上,曹都是不断的要求解开胶布,这时曹的生命还是活生生的。看他挣扎很痛苦,我不断地安抚他。这个时候,他会很温顺地顺从。
看到这样的情况,又想长时间的束缚,会很危险的。决定将此报告给列车相关人员,要求解开束缚。 到了第二天早上,即9月25日上午7点多,我去餐厅就餐,被告知7点半前没有早餐。我看到两位乘警和一位乘务员在餐车,就向乘警反映了情况,并和他们讨论了一下具体情况。
我说,解开胶布应该不会造成危害,因为曹不具有攻击性。但是乘警和乘务员都不同意我的说法,认为还是需要继续绑住。我无奈的退出餐车,回到自己原先的座位上,也就是不再坐在曹的对面了。但这个时候,曹还是活的。
到了9点多的时候,列车长出现了(注明一下,6号车厢就靠近餐车),列车长看了看躺在凳子上的曹(再注明一下,前晚捆绑后,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过问过曹先生的情况),然后说怎么松了,转身就去拿了一卷和上述规格相同的黄色封箱胶过来。
我一看,顿时觉得不对劲了,马上站起来反对说,原来的捆绑已经很痛苦了,不要再绑了。列车长马上做了一番“有病推定”,他跳车怎么办?伤人怎么办?出了事,我——指笔者本人——该承担什么责任?当时列车长觉得只要捆起来不出事就行了,而不是想着在对待一个生命。
对此,我无言以对。马上我反问,如果捆住出了事情怎么办?列车长顿时表现很焦躁。对曹先生几个人说,好了好了,你们下一站下车。我一看他这阵势,还真担心曹先生他们被赶下车,于是我走开了,选择了可耻的沉默。
在一堆围观的乘客面前,列车长开始捆绑曹先生。这一次捆绑,列车长将曹的上躯干都绑起来了,而且因为曹的上衣已经散开,所以绑的时候,连皮带肉地绑了起来。
想起来,这是最致命的因素。在绑的时候,有位乘客说绑得太紧了,列车长骂道,你是坐着不知道腰疼!上身绑完之后,列车长又把腿部绑了起来。我坐在座位上,觉得真是辛酸。列车长绑完之后就走了。
过了不到十分钟,我发现曹伸在凳子外面的脚不断地抽搐,接着有位女乘客说这样捆得太厉害了。我走过去就看到曹大和已经脸色苍白,浑身虚汗。于是马上跑到餐车,看到列车长和很多乘务员在一起吃饭,我很焦急地对列车长说,可能会出事啊。
列车长依然浑然不顾地说:“出了事,我负责!”我一听,立马指着该列车长说:“好,你负责,那我一定会作证!”
说完之后,我立即跑回车厢。这个时候,我已经不顾一切了。跑到曹身边的时候,我马上向周围的乘客借了小刀割开了胶布,但是这个时候,生命已经开始从曹的身上流逝,给他喂水,他已经不能吞咽了,舌头开始变色,眼睛也不转动了。
我摸他的脉搏和心跳,都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列车长才到现场。我说,你通知广播找医生吧。列车长通知找医生,来了三个医生,但是这时已经来不及了。有两个医生说已经不行了。当时我内心是非常痛苦的,看到一条活的生命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之内变成了死尸。我真后悔,对于生命的离去我悲哀,但是对于在自己身边无法保留无法挽回,真的是悔恨啊。
第一次碰到如此悲惨的事情,曾经以为是新闻中的事情,现在发生在我身边。我知道卷入这次事件,已经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了。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自己的亏欠是很大的,我没有去坚持,去保护这个生命,没有去为他说一点点的话。
25日,在广西莱宾我随着遗体一起下车。在下车后我去报警,并和有关的媒体来沟通。在整个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亏欠。在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在关注这件事,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全部勇气拿出来。因此,在事情发生之后我觉得自己有无可推卸的责任,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懦弱、麻木。我们应该是爱惜生命,应该是爱人如己,如果真的是我自己被捆绑的话,我肯定不会是这样的一个反应。
信主后,我知道死亡并不是说就什么都没有了。在主里边我找到了生命的源头,但是在我的信仰中并没有力量。在发生这件事之后,我看见了自己那种逃避的心态,并没有像主耶稣基督那样真正的去担负。
面对这样一件事,对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对话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在铁路这种相对封闭的体制下,很容易就会被悄无声息的淹没掉。事实上,我和媒体联系的时候也没有马上就报出来。
9月25号我随着遗体一起在莱宾下车,等侯死者的家属来处理这件事情,铁路方面也有人员来处理这件事。从9月26号到30号,一直在谈判处理这件事情。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能够按着法律来办事。
当时铁路方面之所以拿出耐心愿意来和我谈,目的是要我能够闭嘴,马上离开那里。对我使用了种种的方式来试探引诱,但是在过了三四天以后他们发现这个人是不太可能改变的,所以在家属来后就采取了在家属面前诋毁攻击我的方式来疏离家属和我之间的关系。并且还威胁家属说:不要和这个姓成的接触,你们要是还和他接触我们就不和你们谈判了,我们就不负任何责任了。其实家属是很软弱的,从贵州那种山里边出来,并没有见过什么市面。在听到铁路方面这样说后,就比较容易被他们吓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家属就被隔离开了。
其实在前一天我还和铁路方面事故处理负责人有过沟通,他们答应会去依法办事,但是希望我不要去扩大影响,我当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可是在家属过来之后他们却采用了这样的手段,并且他们也没有遵守承诺,所以我就在网上公开了这件事。
当时我上网不方便,我就通过江弟兄在网上公开了一段我写的证词。为了证实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一起也公开了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我以一个证人的名义把这件事的大体经过写了出来。9月30号这件事在网络上被公开,网友也在不断的转载。经过国庆期间后,这个帖子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经天涯后,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网站也都在首页上刊发了此事。在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就有纸面媒体来采访这件事,在第二天有更多的都市报关注了此事,此后各大媒体都有涉及这件事情。这件事被发布之后,它已经不在我个人的掌控范围内了,它已经按着它的规律在行走了。
从此我也看到了人心对公义的那种渴求。由于我已经公开了手机号码,所以常常会收到短信。其中大多数都是在褒扬我,尽管我自己一直觉得是亏欠的。我只是做了这样的一点点,就引起了大家的赞扬。可是通过这个也使我看见人们对于公义、美好的向往;与此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社会是多么的扭曲。
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个人的行为,如果仅仅凭借个人的热情我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在这个事情发生后,我和所在的教会取得了联系,无论是在祷告上还是在一些需要上,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我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江弟兄,他一直在做网络上的一个推动;在曹弟兄那里得到了法律方面的援助,后来张凯律师更是在法律方面来支持。学者常常说中国的民众是沙化的,是一盘散沙,缺乏组织性。但是在这件事中,在主内的肢体环境中我获得了一种巨大的支持。很感谢神的预备和支持。
当时在莱宾谈判的时候,真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几十个人。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那种惧怕和孤单,常常会感受到那种属灵力量的支持。在铁路方面试图想收买我的时候,感谢神的保守,没有使我落入到那种试探当中。
神是公义的神。对于家属而言,他们的要求就是得到一个公义的结果。对于铁路方面则不仅仅是息事宁人,他们很想把这件事暗暗的处理掉。铁路方面以为他们已经成功的拦阻了我和死者家属的接触后,以为我不会再去管这件事情了。
很多人将这件事看成是一个维权事件,其实我自己是将其看成是我忏悔的行为。对我而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使我能够专心依靠神的一个转折吧。虽然早就信主了,但是其实是蛮逃避的,常常想去自己“逍遥”。可是神使我遇见这件事,也使我不得不面对公共的事情。
真的是感谢神的带领和保守,使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在用血气来征战。我并不是在针对铁路方面或者在针对那个列车长,而是在面对每一个人。有媒体是这样写的:如果说这是一场人心的灾难的话,我们都是幸存者,我们又该如何。对于我这个幸存者而言,我始终是在忏悔,在重建我的良心。这种观点也给网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些没有信主的朋友都在劝我,不要介入的太深。可是我说,没有办法,我没有办法面对我自己的良心。如果逃避的话,或许我这一生都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无法平息自己。
戴德生曾经有一次和同伴出行,同伴落水了。他跳入水中,游来游去,拼命搜索也没有找到。之后,他看到一艘有拖网和鱼钩的捕鱼艇。
「快来,」他大声喊着。「在这个地方打捞一下,有人要淹死了?」
「这不大方便哪!」渔夫应道。
「不要说方便与否,人快淹死了」
「我们忙着打鱼,不能来。」
「不要只想着打鱼!我给你一天的鱼钱,立刻过来救人吧!」
「你给我们多少钱?」
「我们现在不要讨论这个!快过来,不然太迟了。我给你们五块钱。」
「我们才不捞哩。你给我们二十块吧!」
「我没有那么多的钱,快来吧,我将身上所有都给你们。」
「那究竟是多少?」
「我也不清楚,大概十四元左右吧!」
最后,渔夫才慢慢摇橹过来,把网撒下。一分钟后,彼得才捞了上来。在这阵讨价还价中,彼得一直在水底下。如今捞上来,已全无气息了
在这里我借用戴德生后来追述这事说的话来和大家分享:
「对我而言,这是极其悲惨的事,但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令人悲哀的事实。那些渔夫是否应该为这人的死负责呢?他们有拯救他的工具,可是他们不用!当然他们都是难辞其咎。然而,在我们定他们的罪之前,先想想先知拿单的回答:你就是那人!不愿去拯救人的身体,是否就是硬心和恶毒呢?那么,若不顾灵魂的灭亡,罪岂不更大了吗?凡象该隐般说:『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么?』他将受极重的刑罚。耶稣基督命令你,命令我,去到地极,把福音传给万民听。」
同样,对于这样的一件事,不管是面对媒体还是面对铁路,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我始终在坚持自己一个基督徒的身份。我是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可以间接的做一些福音的预工。使人们可以看见,在这个道德整体沦丧的环境下,有一个忏悔者、负罪者的一个角色去面对公共,在社会中有一个自问的过程。南方都市报在后来的评论中使用的标题是:为了自救,请说出他人的苦难。
最后我用潇湘晨报的一篇评论来结束上面的时间。
“罪与罚都具有内在性。当亲历此事的网友们不约而同地发帖披露此事,彼此相互印证,在说明真相的同时,也说明内心的真实。人们无法沉默地求得安宁,在向人类一望无际的苦难低头之时,无法不向自己的罪孽低头。不说一个更高文明层次的社会对病人的优待,我们甚至剥夺病人的空间来构建秩序的常态,并以为当然。
仅仅是“我见证”恐怕是不够的,因为罪人不仅仅是他人,罪人藏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我们应该找出空间让别人活下去,也应该找出空间,让自己免于恐惧与精神的枯竭。”

为艺术,为爱情,还为什么?——顾长卫电影《立春》

麦克

艺术、爱情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而且他们认为二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爱情是艺术的土壤、养料、催化剂,艺术是爱情的表现、升华、目标。有人以艺术赢得爱情,有人因爱情而成就艺术。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普希金说: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梵高为了赢得情人的欢心不惜割下自己的耳朵;毕加索因爱情的滋润而才华横溢灵感喷涌……许多才子佳人留下了艺术与爱情的佳话,令无数芸芸众生歆羡不已,欲步后尘。顾长卫的电影《立春》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无怨无悔追求艺术与爱情的动人故事。
王彩玲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却一贫如洗,且容貌不佳,皮肤黑黝不说,还满脸疙瘩,这成为她走向成功的极大障碍。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也都会遇到难对付的问题,伟人与普通人都一样。伟人的成功还有其他许多的要素,普通人会因境遇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目标,而影片中的王彩玲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她一门心思要唱到北京,唱到世界,要获得像女高音之王卡拉斯那样的成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对爱情也是同样的高要求,在地处偏远的鹤阳市她惟一能够看上的是自学绘画的黄四宝,在前往北京的列车上,他们道出了共同的梦想:她在巴黎歌剧院唱歌,而黄四宝在巴黎美术学院画画。她把自己的爱情之梦也寄托在黄四宝身上,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四宝跟她一样心高气傲,却更加自私。他在困顿落难时需要王彩玲的温情安慰,而一旦清醒,就把这个把全身心奉献给自己的女人推向了屈辱的深渊。她没有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仍然一意孤行,宁尝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她就这样拒绝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周瑜。王彩玲是一个视艺术、爱情为生命的人,却在这两方面遭致了惨败。她一年年地期待春天,希望春天会带来命运的改变。春天如期而至,命运却依然故我,只是岁月蹉跎,青春不再。最后,她只能生活上靠与歌唱艺术毫无关系的卖牛羊肉来维持,感情上以领养一个先天兔唇的孤儿为依托。这是为什么呢?真是像她在歌中所唱的那样,是上帝的残酷无情吗?
非也!王彩玲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她把艺术与爱情当作了最高目标,而不知道艺术与爱情又是为了什么。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很大程度上成为她自己心声的表达,但其中那最重要的含义她却未必真正领会了:“艺术、爱情就是我的生命,我热爱着生活,渴望着幸福。无论在何时,我永远把友谊送给人们。永远是真诚的信徒,在上帝面前,用纯洁的心灵,忠诚地祈祷,永远是真诚的信徒,送上一束鲜花。我在这悔恨时刻,我在这痛苦时刻,亲爱的主啊,为何抛弃我?我已经失掉所有的幸福和欢乐,让悲惨的命运,让悲惨的命运永远陪伴着我。在绝望的时刻,痛苦忧愁折磨我。啊!全能的上帝啊!为何抛弃我?”是的,她是热爱生活,可她只是热爱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实际的生活;是的,她是真诚的信徒,可她不是上帝真诚的信徒,而是艺术与爱情的信徒;是的,她是饱受痛苦忧愁的折磨,可她不是为他人疾苦而发,而只是因一己愿望所致;是的,她此时此刻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可不是上帝抛弃了她,而是她没有寻求上帝。艺术本身并非终极,爱情也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艺术要把人带到更美好、更超越的境界,才是它的目标;爱情让生活更加绚丽,它才实现了本身的价值。说得更直白一点,实际上,王彩玲所追求的,也不是歌唱艺术本身,而是歌唱艺术所能够给她带来的鲜花与掌声;她要的也不是爱情的那份持久与坚定,而是爱情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这不是王彩玲一个人的错误,而是许多人共同的误区。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高蓓蓓也是这样。为了获得在歌手大赛上的成功,她不惜编造得癌症的悲惨故事,骗取人的同情与好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居然最后还真的大获成功。王彩玲虽然对之深恶痛绝,但高蓓蓓其实是她的另一种版本,只是高比她走得更远一点而已。王彩玲自己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如为了得到一个北京户口去找黑道人物,甚至不惜砸锅卖铁;去了一趟北京,就说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买便宜票看了一场歌剧,就说中国歌剧院要让自己唱主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不少家长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朗朗、李云迪,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与热爱钢琴艺术,而是他们羡慕朗朗、李云迪那样凯旋般的成功。实际上,对于艺术若没有高于艺术本身的追求,它就只能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一种豪华的装饰,而不能成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艺术领域,中国并不缺乏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夺得桂冠的选手,可是真正艺术大师级的人物,却迟迟没有出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在王彩玲的怀才不遇、哀声向天的呼吁中,有值得人深切同情的地方,但也隐藏着不可遏制的骄傲。这种骄傲又发展为对人、对世界的一种冷漠与残酷,对自己的一种盲目与虚荣。黄四宝说她人长得这么难看还这么清高,是很有道理的。王彩玲对于她所生活的鹤阳市没有多少感情,对周围的人常常不屑一顾。“我不愿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都成为了她的生活信条。当她从北京看了一场歌剧《托斯卡》回来后,居然都不给一直关心自己的女邻居小张老师打招呼,而是昂着头哼自己咏叹调。在她胃痛不已的时候,是小张老师帮助她度过难关,可是当后者遭遇丈夫背弃之际,她竟然不愿援之以手,而是恶语相加:“你跟我说这些,因为我比你更不幸,有我这样的人垫底,你会觉得很得安慰。我要是比你幸福,你会跟我说这些吗?”这些话令小张老师伤心至极,无怪乎她连夜就要搬家离去,还留下一句话让王彩玲思索:“如果不是我心里阴暗,就是你心里阴暗。”一味地清高骄傲也使她在感情上一误再误。周瑜是一个十分珍惜与欣赏她的人,她却弃之如敝履。文化馆教舞蹈的胡金泉与她境遇相同,本应该同病相怜,可是她同样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且话语也十分无情。“当炮灰的是我不是你!我毕竟是个女的。我自己都快淹死了,还能救你吗?你与世俗水火不容,我只是不甘平庸,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也就算了。既然你是这样的命,就得担当!”她痛恨别人对自己的冷眼,可是她同样蔑视那些比自己际遇更糟糕的人。苦难没有把她变得越来越善良,越来越富于同情心,而是使她心肠更硬,更无动于衷。那个酒吧的服务生被她的歌声与谎言勾起了去北京发展的热望,背起背包奔跑赶来要与她同行,她却以冷言冷语把他晾在车站。去监狱看望胡金泉本来是他们重续旧情的最好时机,胡金泉也在会客室给她翩翩起舞,可她却迅速转身离去,让胡的舞姿僵在空中。自私苦毒竟然成为了她情感的根。其实,这也是许多中国人的劣根。顾长卫在阐述《立春》创作动机时说:“我想塑造的是更贴近平民的人物,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你要是离开了普通的状态,拍的东西就不会好看了。我觉得生活中王彩玲太多了,不是说外貌一样,而是在精神层面和价值观上是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通常经历过王彩玲一样的生活,体验过王彩玲的酸甜苦辣。”[1]当然,导演说的是好的一面,但还存在另一面。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刚才还被赵四爷、假洋鬼子等人欺侮,可他一转身又会去调戏小尼姑这样比他地位更低下的人。多少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却并没有多少改变。影片中的黄四宝也是这样。他自己屡考不中,落魄不堪,被母亲谩骂,遭众人嘲笑,可他却打心眼里瞧不起王彩玲,嫌她长得难看,王彩玲献身于他,他还以为是遭了奇耻大辱,以至于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羞辱她,以雪此恨。还有那个当众谩骂胡金泉的小宋的男友,那些嘲弄胡金泉和王彩玲的观众,何尝不是如此呢?胡金泉说:他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也是众人心中的一个悬念。他一直像根鱼刺一样,扎在很多人的嗓子里。他住进监狱了,众人踏实了,他也踏实了。这是何等沉痛之言。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与人生,而造成它们的,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共同扼杀了生命中应有的怜悯与同情,那么又何怪艺术之花枯萎凋零呢?
王彩玲也好,黄四宝也好,还有胡金泉,都有过美丽的艺术梦、爱情梦,可最后,他们的梦想都破灭了。当然,他们中有的梦得长,有的梦得短;有的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有的身陷囹圄;但其实都只是百步与五十步之差,并没有根本区别。这是许多普通人所共有的人生。好心的编导不愿把人生描绘得这么灰暗,所以,最后让王彩玲中在想象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终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中纵情歌唱,赢得掌声如潮。就是胡金泉也在被捕之前,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精彩的《天鹅湖》舞蹈。其实,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功与否,而是在追求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表现出了何种品行?呈现为什么样的人?人生中最动人的也许不是举世的瞩目,万众的喝彩,而是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温柔倾诉,那一滴滴落在深夜雪地上的眼泪。艺术很崇高,爱情很美好,但生活更重要。周瑜在影片中是一个被王彩玲和黄四宝都瞧不起的俗人,可其实他真正地爱艺术也爱生活。他是一个普通的炼钢厂的工人,可是他由衷地喜爱诗歌、绘画、音乐,他不是想要梦想自己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而是单纯地欣赏他所认为美的一切,他也十分崇敬那些创造美的人。黄四宝被自己母亲视为大逆不道、废物一个,周瑜却把他看作未醒的雄狮,成为他的铁哥们,对他的照顾细致入微,连乘火车时用的小凳子也给预备上。他一听到广播里王彩玲的歌声,内心马上就融化了,觉得她就是自己的亲人,一定要找她当老师来学习唱歌。这是非常质朴的的情感与感受,而这正是真正的艺术所应该唤起的。他也会朗诵普希金的诗歌《纪念碑》,尽管语音不那么标准,可他的情感是真挚的。可惜,这一切在王彩玲眼中都成为了笑柄。他热爱艺术,又能够回归生活,他才是真正懂艺术懂生活的人。影片最后也是向这种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回归:周瑜在医院见到王彩玲,还是向她致以温暖的问候;王彩玲领养了个女儿,给她取名小凡,她带小凡去天安门广场,在童谣中找到了生活的幸福。
影片非常巧妙地运用经典音乐作品来配合与补充叙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地方,经典音乐片段与电影画面及人物心境达到了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程度。影片是以舒伯特的歌曲《暮春》开始的:“那温柔的春风已苏醒。它轻轻地吹啊,日夜不停;它忙碌地到处创造——空气清新,大地欢腾。可怜的心啊,别再害怕,天地之间万物正在变化。这世界一天更比一天美丽,明天的美景更加无比,那花而永远开不尽。在遥远的深谷里,我的心啊,别再烦恼,天地间万物正在变化呀,正在变化。”这首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王彩玲对命运改变的守侯、期待,相信也会勾起每个人心底的梦想与盼望。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是王彩玲和高蓓蓓所共同唱过的,王彩玲的翅膀在鹤阳市群众艺术广场上被折断了,高蓓蓓则借着这双翅膀飞到了北京,成为了大奖赛获奖歌手。德沃夏克的《月亮颂》是水仙女在月夜对上天的祈求,王彩玲却是醉后对着不懂音乐的服务生的清唱。胡金泉的身世命运则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舞曲密切相关,芭蕾是他一生的梦想,但也成为了他伤痛的根源。普通大众欣赏不了天鹅的高洁典雅,王彩玲也不愿承担天鹅的美丽忧伤。此情此叹,通过《天鹅湖》舞曲和幽幽的长笛声如泣如诉地表达出来。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在影片中出现过多次,成为此片的主旋律,真正起到了塑造人物、烘托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主题的多重作用。从北京回来,王彩玲一路哼唱,对小张老师不搭理,体现的是傲慢;教周瑜唱歌,一展歌喉,表达的是欢畅;在歌剧院经理面前的不请自唱,成为了对命运不公的呐喊;最后,是她在天安门广场逗弄养女小凡时,在想象中的放声歌唱。这是编导对所有热爱艺术和生活的人的一种温柔的安慰。“我知道,在现实中大家都经不住这些考验,这种方式不行,就赶紧换一种方式,走另外的路。所以,我成全了王彩玲,也成全每个人。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做不到这么决绝,做不到这么鲜明———为了自己的信仰、理想、爱情,那么自我。” [2]

[1] 《顾长卫:我成全了王彩玲,也成全了每个人》,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08年4月29日,http://yule.sohu.com/20080429/n256575323.shtml

[2] 同注1。

谁之罪?如何赎?——乔•怀特电影《赎罪》观后

麦克

罪,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干什么都那么理直气壮,谁愿意承认自己有罪呢?就是王朔笔下的小混混也扯着嗓子喊:“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被押进大牢的杀人犯也会执着地坚持:“要不是他惹急了我,我诀不会用刀子捅他。”乔·怀特通过电影《赎罪》把罪的概念带给了我们,让我们进入到对罪的深入思考之中。
一对原本极其相爱的年轻人,因为一个偶发的事件——被一个13岁的小姑娘错误地指控,从而天各一方,最后,双双在战难中殒命。而这个小姑娘长大之后,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开始了漫长的赎罪之旅,直到风烛残年。
这是这部影片的基本情节,十分简单,几句话就说完了。是的,这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可说的,可那些漫长的时光,却是一点一点熬过来的,对于一个带着歉疚的心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这是谁之罪?是怎样的罪呢?又是如何犯的罪呢?
一开始,布兰妮是一个十分单纯而好幻想的女孩,她并不想伤害任何人,她完全是按照那个时代的原则与道德规范行事的,但她却犯了罪,而且后果很严重。她的罪首先是盲目的罪、无知的罪。一方面是对性的无知,另一方面是对真相的无知。在她生活的那样一个年代,很容易把性与不道德划上等号,甚至把它与犯罪联系起来。这对于一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来说,更是难以避免的。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少男少女时代,就十分容易理解了。而对事情的真相呢?也常常如此。可能我们明明只有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确定,我们却常常要说是如此如此,布兰妮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她对警察坚定地说:“是他干的,我看见了他,我亲眼看见了他。”
其实,这还只是罪的表层,而深刻的动机则在于嫉妒。在这个沉默寡言醉心写作的小姑娘心中蕴藏着对英俊帅气的罗比深刻而强烈的爱,这种爱因着不被察觉、不被重视而更加疯狂地厮长,它的强烈程度也许不亚于辛西丽亚对罗比的爱。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跳入深不见底的水中,为的是要试验罗比会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罗比本着良心救起了她,而她却把这行为当作了爱的标记。当她在书房发现罗比与辛西丽亚幽会亲热时,是性的罪恶感刺伤了她,更是心底的嫉妒刺痛了她。在这样双重的打击之下,她理所当然地要加以防卫;而在这样痛苦与愤懑的情绪之中,她视力上的偏差也就自然而然了。心理上的先入之见会引导人的感觉产生极大的偏差,“智子疑邻”的故事早把这一点告诉了我们,“白云苍狗”的成语也提示我们同样的道理。
影片把罪的复杂性、隐蔽性、可怕性深刻地揭示了出来。没有任何一桩罪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但它仍然是罪。布兰妮没有因为自己的年幼无知而原谅自己,而是在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赎罪。聪颖过人的她放弃了上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而到战地医院当了一名普通的护士,也许她觉得:她伤害过的那个人当兵上了战场,她应当为他这样的人做出牺牲。她坚持不懈地给辛西丽亚写信,希望与她会面,获得她的谅解。她也很想能够把真相公之于众,但有许多事情阻碍了她,留给她的时间也并不多。在短短5年之后,罗比就因败血症而死在撤退返乡的头一天,而辛西丽亚也在防空洞内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有的罪犯下了,可能就再也没有赎的机会了。这是布兰妮一辈子的遗憾。
那么,布兰妮的罪到底赎了没有?她是否应该如此歉疚到死呢?
答案并不那么简单。罪其实不是一个个别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个体不能完全承担所有的罪责,有些罪责也是一个个体所承担不起的。这个错告与错判的事件也是如此。有罪的并不只是布兰妮一人。首先,不能辞其咎的是当时的当事人罗拉。她应该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当时是谁跟她在一起,即使她不明确地知道,也不应该同意布兰妮对罗比的指控。而更大的可能是:她知道真相,但她害怕那个人被判罪,也害怕自己受牵连,所以,就认可了让罗比当替罪羊。后来,她与那人结为了合法夫妻并且在教堂举行了婚礼,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他们即使在后来也没有去把事情澄清,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承担力量,也许他们的内心也是歉疚的,这只有提供给我们的想象了。其次,警察与法官也是有责任的。怎么能够在没有其他人证与物证的情况下,仅仅凭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证词就随意抓捕人并判之入狱呢?罗比的行踪还有那两个出走的孩子可以证明呀!也许,那天在家的每一位都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没有努力地搞清真相,洗刷罗比。当然,就是罗比与辛西丽亚两人,也不能说是毫无过错的。罗比的情感不稳定,他也忽略小布兰妮对自己情感,要命的是他还给错了信,还有他们那年轻人的冲动……这些都是促成他们后来悲剧的要素。
再说,罗比与辛西丽亚最终不能团聚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错判,而在于战争。这更不是布兰妮所能够负责的了。罗比是从牢房走上战场这不错;是以兵役来代替刑期这也不假;可是他是死于在战争中所患的败血症。即使罗比不被错判,他也不能够逃避保卫祖国抗击敌人的义务,也就是说,他还是难保不死于战火。再说,没有这场错告与错判,罗比与辛西丽亚能否冲破重重阻力而结合又结合以后能否真正如所想象的那样幸福,这也是一个未知的事情,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假设。还有,有些罪错不是我们能够单方面改变的。就说这个错判吧,布兰妮有必要再去澄清吗?因为不公正的惩罚,罗比已经承受了,而罗拉也已经与当年那人成了一家人。公布事情真相又能够给谁带来好处呢?总之,布兰妮没有必要承担如此的重负,没有必要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布兰妮之所以长期不能释怀,恰恰是因为她以为所有的罪责都要由她来背负,而她在他们生前却又没有来得及偿还。应该说,这种形式的忏悔与认罪仅仅是向着自己良心。它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可能是最终无益的。它很大程度上是求得自己心灵的一种安慰、一种平静,这其中仍然潜藏着人的自私与自义,这仍然是罪。那么,真正的忏悔与赎罪应该是怎样呢?又应该向谁忏悔与认罪呢?其实,它应该是向着神的。一个人犯罪了,他的良心有不安,这是自然的,因为神把良心给了人,神把自己的律刻在了人的心板上;而犯罪首先真正得罪的是神,而不是人。是神告诉人:不能说谎,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不要嫉妒,不要张狂,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人破坏了神的诫命、神的律令,就首先要向神认罪,当然,也应该向人道歉。神断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也不会以无罪的为有罪,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布兰妮若来到神的面前认罪了,她的一切罪就被赦免了,她就没有必要背负那沉重的罪债了。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把这种罪感的背负到底,那实际上是一种对神的赦罪与救赎的不信,是对自我赎罪之功的坚持,这就构成了新的罪,且是极大的罪——不信的罪与自义的罪。保罗在给哥林多人的信中这样说:“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哥林夺后书》7:9—11)我们不能仅仅只有世俗的忧愁与后悔,而应该有依着神的意思在神面前的真心悔过。我们犯罪得罪的是神,能够赦罪的也只有神,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还是只有来到神的面前,向他认罪悔改,求他赦罪施恩。这才是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
在影片中,我们也不能排除布兰妮在神面前的忏悔,也不能否定她真实的赎罪行为,特别是她在战地医院的殷勤服侍。影片中布兰妮奉院长之命去安抚那个濒死的法国盟军士兵一幕十分感人。那个士兵把她当作了少年时见到的那个火炉旁的小姑娘,两人手拉着手回忆起了往昔的美好时光,然后士兵深情地望着她,轻声道“我爱你”,而布兰妮也立刻笃定地回答“我爱你”。士兵怔住了,凝视了布兰妮几秒钟,默默地流下了一行清泪,带着满怀希望去到另一个世界。也许他们真的曾经相见相识,也许那只是那个法国士兵的一种幻想,但不管怎么样,布兰妮使他安然地离去了。罗比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照片上那所海滨的白色房屋成为他的希望;而布兰妮则用她的行为和言语给法国士兵带去了真正的安慰。“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34—40)布兰妮做在法国士兵身上的一切也就是做在罗比身上,这就是在她身上所真实体现出来的赎罪。至于是否要在幻想的场景中向辛西丽亚和罗比当面道歉,那已经不重要了。而在那个虚构的场景中,罗比因愤怒而几乎失去自控,似乎他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她的道歉。这其实有损罗比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它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布兰妮还没有完全饶恕自己,她要用这种方式来再次谴责自己。这并不是恰当与正确的,这还是她高举了自己的良心而不是神的公义。关于良心的责备与神的裁判,老约翰给我们有一段十分深刻的教导:“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稳。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神坦然无惧了。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他得着,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悦的事。”(《约翰一书》3:19—22)就是说,我们的良心并不是最后的依据,因为我们的良心也会出错。有时候,良心的责备是真的,应当的;而也有时候是假的,不恰切的,惟有神才是最终的审判官。所以,我们应该从良心出发向神申诉,他更伟大,更睿智,更有怜悯;他知道一切,包括我们最隐秘的动机和最深刻的意念;他的审判才是最公正的,只有他才知道什么样的责备对于我们是最有效最有益的。神若不定我们的罪,我们也无须定自己的罪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遵守神的命令,行神所喜悦的事,而不随意定罪,在神面前安稳也包括在其中。神给我们的是完全的饶恕,完全的释放,完全的改变,完全的新生。“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
影片中大量采用了闪回的镜头,体现了编导对生活真相的一种认真探寻。正叙的镜头体现的是小姑娘布兰妮的视角,这是她眼中所看到的事件,而闪回镜头是叙事者或者说成年布兰妮的视角,这是对事件的重新解释。如辛西丽亚在花园水池边脱衣那个场景,乍见之下,让布兰妮和观众往一个很情色的方面去联想,而后来的闪回镜头却告诉大家,那不过是辛西丽亚在情急之下要跳到水池中去抢救那个失手掉下去的价值连城的花瓶。还有辛西丽亚与罗比在书房之中的那场激情戏,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布兰妮对他们的想象之间是有这巨大距离的。还有罗比那天晚上给辛西丽亚的情书,那么多的版本,到底哪一封是他真实心意的表达呢?应该说都是,又都不是,所以,可以说他给错了信,又可以说他没有给错。所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真实并不就是我们亲眼所见那么简单。真实不只是外在所呈现的东西,它还包含着没有呈现出来的东西,而那是十分广阔与复杂的,不是我们一眼就能够看明白,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既然一个具体事件都那么复杂,那又何况我们整个的人生呢?事情的真相常常在我们的眼见之外,人生的答案也往往不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影片中多次响起老式打字机的打字声,带来一种历史感与生命感。这是生命的书写,不同的敲击会带来不同的文字,每一次敲击都会留下痕迹,所以,人生的每一次敲击都必须审慎。
影片把罗比与辛西丽亚爱情的磨难与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背景联系了起来,这表明悲剧并非完全出自偶然,许多人在与他们一起共同受难。不断插入的BBC电台对战况的报道增加了现场感与真实感,而徐徐展开的战场画面更把人们带到残酷与无奈的情境之中。罗比与他的两个战友跋涉在空旷荒凉的欧洲大陆上,到处是饥馑、疲倦、疾病、死亡。拨开枝叶繁茂满目青翠的树枝,呈现在眼前的是横陈在草地上的一具具身穿缁衣修女的尸体,她们容颜依旧,似乎刚刚离去;沿着敦刻尔克海滩前行,听到的是一声声射杀马匹的枪声和马儿的悲鸣,看到的是士兵们的百无聊赖,意气消沉。如此深重的苦难,怎么是爱人那“回到我身边”亲切呼唤所能够穿越的呢?惟有那些士兵们发自心底的颂赞,才能让人们依然感受到那来自于神圣的力量:
你释放我们心灵的紧张与压力,
让我们的生命皈依;
你那美丽的平安
为我们灼热的渴望带来生气;
以你的冷静与慰藉
令痛苦消除,肉体休息;
你那宁静的微声
穿越地震、风暴与烈焰,
持续不断,绵绵不息……

阿波(Paul)进入中国的真正目标与使命——约翰•史

麦克

功夫是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以金镛、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令无数国人如醉如痴,欲仙欲死,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所开创与发展的功夫电影也如火如荼,风靡全球。影响所致,不仅少林寺平添了一些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弟子,而且又催生出了一部火爆十足的洋功夫片。当然,《功夫熊猫》的问世不仅仅意味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功夫的顶礼膜拜,也标志着西方思想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成功颠覆与改写。
其实,早在金镛大师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凭借其哲人的智慧与朴素的良知看到中国武侠小说与武侠文化的危机,这点在他的《鹿鼎记》中充分体现出来。韦小宝这一人物的出现是对中国武侠文化的一个绝妙讽刺,他只是一个在妓院中长大的小混混,没有任何功夫绝活,且好逸恶劳,好色成性,谎话连篇,诡计多端,却总是大难不死,绝处逢生,甚而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令许多武林高手奈何不得。《功夫熊猫》中的阿波是沿着韦小宝这一线索发展下来的,却被注入了全新的元素。首先,他诚实善良,孝敬父母,忠于职守,他是面店老板的儿子,虽然他不是很情愿,却能够顺服父亲,支撑面店。其次,他对功夫满怀敬意,一心梦想成为功夫大师,这与韦小宝的傲视天下豪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韦小宝只是金镛对中国武侠文化的自嘲,而阿波则要为中国武侠文化开创一条新路。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听从宿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指南。阿波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的父亲、祖父、祖宗是面点师,他也希望子承父业,让他们家的面点店能够一直开到千年万代。他的一生都是在围绕着面条而转动:听说儿子梦见了面条而激动不已,连万众瞩目的神龙武士大赛也被他看作了推销面条的大好机会。他做的是面条,看的是面条,想的也只是面条。面条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全部。如果说,阿波父亲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束缚的话,那么,无畏五侠与功夫大师花猫就代表了现代人的普遍傲慢。他们不承认宿命,只相信理性与力量,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从根本上来看,他们与阿波的父亲又有一致之处,就是说他们都是从已有的、静止的方面去看问题,只看到力量的外在对比,而忽略了人的潜能与发展。无畏五侠与功夫大师花猫始而对阿波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继而挖苦讽刺,合力排挤,要驱之而后快,因为在他们看来,阿波体态臃肿,举止笨拙,连自己的脚趾头都看不到,这样的人,不要说成为神龙武士了,就是使劲浑身解数,也只能达到功夫的零级水平。他要是真的当了神龙武士,会使整个武坛都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监狱看守也是凭眼见来看待问题,靠理性来判断情势。在他看来,关押泰狼的山谷只有一条道路、一个出口,一个犯人,且有千人把守,重器防范,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万无一失。所以,他对前来传话提醒他小心的飞鸽口出狂言:“泰狼逃出去,这是不可能的!”而最后的结果是,泰狼不仅逃出去了,而且他自己也被泰狼所击杀。
只有乌龟超出了众人的俗见,他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当然,从不可能到可能并非康庄大道,轻而易举,其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那么,怎样或者说靠什么来跨越这一鸿沟呢?那就是信心。信心又是什么呢?圣经告诉人们:“信心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实底”就是指一物的支持或基础。信心是真实的,它是一件东西。信心也与看不见的东西相关。只凭眼见,那不叫信心,只有那穿越“看得见”的世界而达到“看不见”的世界的才是信心。乌龟相信阿波能够战胜泰狼,所以,即使众人都认为他大错特错,连无畏五侠也觉得他荒谬绝伦,他还是坚决地定阿波为神龙武士,从不动摇。他也能够在外表稳固的地方发现危机,如他对关押泰狼之地的不放心,派飞鸽专程去提醒,可惜没被采纳。当然,一般凡夫俗子没有乌龟大师这样的信心,也没有他那样的眼光,他们的信心与眼光都需要启发与培育。在一般人身上,信心的萌芽常常表现为梦想。梦想的萌芽是可以成长为信心的大树的,只是许多人缺少默默无闻的耕耘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而花果凋零。梦想发自思想,信心源于内在;梦想指向未来,信心专注现在;梦想止于头脑,信心导致行动。阿波就是一个敢于把梦想变为真实信心的人。面店辛苦而单调的劳作、父亲殷切而罗嗦的唠叨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梦想,他在关键的神龙武士大赛上,还是敢于放下面条车,千方百计进入赛场,从而获得成为神龙武士的机会。他后来也有几次想放弃,但最后还是战胜怯懦重振信心。信心又是互相传递、互相感染的。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会影响到别人如何看待你,别人怎样看待你也会影响到你对自己的看法。花猫大师对阿波毫无信心之时,阿波也是无精打采,任人奚落;而当他用新的眼光重新打量阿波时,他就从阿波窜上高空偷吃饼干的动作中看到了阿波身上蕴含的无限潜能,也由此而找到了一条训练他的独特方法,阿波也从此信心大增,武艺日进。不过,信心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盲目而至。不是想有信心就有信心,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花猫大师和阿波的信心都受到乌龟大师的影响,都是从他那里传递而来的。乌龟大师给阿波的谆谆教导是:“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旧神秘,只有现在才是礼物。把握现在,才会赢得未来。”乌龟大师化成花瓣归去之际,还一再嘱咐花猫大师必须相信,为了阻止泰狼摧毁平安谷的行动,惟一需要的是信心。
“这是不可能的”(It is impossible)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眼光,两者绝然相反的态度。前者代表理性的傲慢,是对一个封闭系统各种因素的权衡与算计,不愿再越雷池一步;后者则是信心的表达,始终对外界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随时预备迎接奇迹的诞生。此语源自于《路加福音》第1章,英文新标准版圣经是这样翻译的:For 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God。当时,天使向童贞女马利亚报喜讯,说她要因圣灵感孕而生子,马利亚不明白,也不敢相信,天使就用此语来安慰、鼓励她。这句话在和合本圣经中是这样翻译的:“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意思就是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神要成就的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拦阻。人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神的作为,但只要凭着对神的信心接受就可以了。马利亚随后的回答就是:“我是神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路加福音》1:38)这就是信心的态度。现代人患理性病已深,积重难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真正有信心的人寥若晨星。编导的用意正是要人们抛弃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偏见,重新学习信心的功课。


没有什么是意外与巧合

中国人相信宿命,也相信意外与巧合。当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解释不了的时候,就说这是意外与巧合,用在人际关系之中,我们就说是缘分。实际上,这都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一种不明究里的推辞。《功夫熊猫》也颠覆的这种观念。乌龟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意外与巧合,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其充足的原因,只是光凭外表和眼见,我们看不出来。正当乌龟要指定老虎为神龙武士时,熊猫阿波这个不速之客从天而降,大家都说是意外,乌龟却明白这是定旨。
关于是意外还是定旨,花猫大师与乌龟大师有过三次的争论,最后一次就是桃树跟前。听到泰狼从重重设防大牢逃出的消息之后,花猫大师已经六神无主了,只好再次找乌龟大师来讨教。乌龟大师倒是处变不惊,他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更看到了花猫大师所不相信所看不见的明天。他用眼前的桃树来启发花猫大师:“这棵桃树,我无法强迫它开花来愉悦我,也不能强迫它早早结果,而到时候这一切自然会发生。”这是一种信心的态度,而花猫大师却不以为然,他说:“但我们却可以控制另外一些事,我可以让果实早点掉落。”说毕他用力撞击桃树,花果果然应声而落。乌龟大师则从容回应:“确实如此,但是无论你做什么,这颗种子都会长成一棵桃树,而不会随你的意志结出苹果或者桔子,而只能得到桃子。”在此,乌龟大师讲出了一个朴素而宝贵的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桃树的果子早已经蕴含在其种子里了,人的力量最多只能使其果子掉落的时间稍有迟早,如此而已,而不能改变其开桃花结桃子的实质。人所能做的、所应做的就是:顺其本性去浇灌它,培育它,相信它。对于人更是如此。阿波的外在身份是一个面点师,而他的实质则是神龙武士,他的使命就是阻止泰狼,拯救平安谷。这是定旨,不是意外。乌龟大师此语实际上是从圣经诸多话语脱化而来,最接近的是这一句:“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路加福音》3:6-7)

没有什么神秘宝典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几乎没有不出现秘籍宝典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争夺它们而展开。各路豪侠功夫的精粗、技艺的生熟、品德的高低、志气的长短,也都由此争夺而体现出来,最终的结局也由此而定。但见他们为秘籍宝典争夺你死我活,而他们争夺对象的庐山真面目却不得知晓。这成为武侠小说中最神秘的一环,也就成为最吸引读者的关键处。
《功夫熊猫》也设了这一环。花猫大师严词教训阿波:只有解开了神龙手卷,才能成为真正的神龙武士。泰狼也正是因企图以武力夺取宝典而被师傅亲手打入大牢,最后,他从大牢中挣脱,也是直奔手卷而来。但《功夫熊猫》与众不同或者说高出众人的地方在于,它让熊猫阿波如同《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单纯的孩子一样揭破了这一蒙蔽多少人的弥天大谎:所谓的秘籍宝典其实就是什么也没有(Nothing)。这是对中国武侠小说武侠文化的最致命一击。多少年来,无数武侠精英与武侠小说大师都护着他们这一命门,没有想到却被一个老外轻轻给破了,不恼羞成怒才怪呢!
其实,功夫也好,自然也罢,万事万物,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我们常常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或者浅尝辄止,把本来可以弄明白的东西搁置在半途了,于是就留下了诸多的神秘。“神秘配方”可以叫顾客心向往之,流连忘返,“神龙手卷”可以让泰狼荼毒生灵,不顾一切,更不用说“葵花宝典”所激起的天下纷争了。现在的中国不也正是各路高人群魔乱舞,各类宝典甚嚣尘上吗?什么《应试宝典》,什么《考前必读》,什么《投资捷径》,什么《炒股秘诀》,什么《经商三十六计》,什么《致富孙子兵法》,什么《周易算命》,什么《风水指南》,诸如此类,不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发扬光大吗?领悟到秘籍宝典其实就是什么也没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与智者,中国文化中缺乏的就是这种敢于面对真实道出真实的大智大勇者。
《功夫熊猫》似乎在向国人大声疾呼,不要玩神秘,不要玩深沉,不要搞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也不要搞什么尖子班突击营,不要崇拜名校,不要迷信大师;顺乎人的天性,回归人的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出路。花猫大师没有以强制来压抑阿波贪吃的习性,而是因势利导,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于他的独特训练方法,反而使他的功夫飞速猛进。阿波在击败了恶魔泰狼还平安谷以平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我饿了,有什么吃的没有。这才是真情真性。
在中国传统中,没有就是无,也就是无限。把无限当作物,当作私有物,想要独自据为己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疯狂与毁灭。泰狼就是为了这根本没有的东西而成为了恶魔,最后为之丧失了性命。不是没有神秘,也不是没有无限,但并非什么都神秘,所有都无限,只有神秘者才神秘,只有无限者才无限;不能把神秘与无限当作物,更不能企图攫取与占有之。对神秘者与无限者的态度只能是聆听与顺服;当我们满心谦卑与敬畏时,神秘者与无限者就会向我们说话,就会将其自身启示给我们,如同以色列人在约旦河畔所听到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4)

熊猫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形象,不少中国商标都冠以它的尊名,还曾经有不少人主张用它来做奥运会的吉祥物,现在,它也还常常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而出现在国际舞台。不过,中国人喜欢熊猫,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宠物,并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实际用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其实与对熊猫极其相似。人人都推崇国学,处处都宣扬传统,可我们最希望与最可能做的是把它当作一个文化遗产好好地保护起来,就像设置一个卧龙熊猫保护区一样,谁也没有想到要真正履践国学,落实传统。倒是一班外国人看到熊猫身上的潜能,看到了熊猫形象的实质。阿波是一只渗透了西方精神的熊猫,他的名字英文是Paul,也就是第一个向以色列人之外民族传福音的使徒保罗的名字。阿波的横空出世,阻止的不仅仅是一条不可一世的泰狼,他就像面对膀大腰圆郑关西的鲁智深,直落三拳,当然,他的拳头是落在传统中国武侠文化要害上。但愿所导致的不是中国武侠文化乃至整个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命呜呼,而是它的复活与更新。这才是阿波(Paul)进入中国的真正目标与使命。

谁能慰我孤独?——李安电影《色•戒》

麦克

不从恶人的计谋,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昼夜思想,
这人便为有福。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千呼万唤,李安的《色,戒》终于在国内上映了。不愧是奥斯卡金奖导演的作品,不愧为荣膺金狮奖的作品,也不愧为熔影帝、影后、天王于一炉的作品,它甫自登陆,就刮起了一股超级旋风,一时间人人争看,首周票房就拿下了4000万,各地院线责任人预测内地票房过亿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可能夺得年终华语片票房总冠军;评论也如火如荼,随便翻开某一个报刊杂志,没有不说《色,戒》的,就是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也向“色,戒”这样的题目靠拢,《新京报》甚至都推出了“色戒系列评论”栏目,据说还有四川某记者要预约电话采访张爱玲,网络上更是百万博友讨论《色,戒》,已创下影评数量最高记录……真是盛况空前,空前盛况啊。我看诸家的评论,多在情与色上做文章,或者再加上命运、历史、人性,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色易守,情难防”。这都抓住了电影的重要方面,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透没有说清,我以为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还是孤独。爱情难寻终可觅,孤独能解卒难消。孤独——是一个千古不变的情结,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种顽症。在内地影坛,对孤独这一主题有深入开掘的是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女人的苦心孤诣与男人的风花雪月之间的孤独;在国际舞台,李安对孤独的主题也是难以割舍。他的特点是朝人的极限进发,在人性的边缘或者禁忌处来试炼人的孤独。在《断背山》中,人的孤独感通过两个男人之间同性恋的方式表现出来。李安想要表现的其实并非同性恋本身,而是想说男女之恋已经不能解决人的孤独,且试试在同性恋中有无这种可能。在这部《色,戒》中,李安则更突破敌我、忠奸、正反之大防,想看看孤独究竟要把人带到何种境地。

王佳芝的孤独:愈逃愈孤独
王佳芝是孤独的。父亲远在英国,没有给她多少生活上的实际照顾,写信给她带来的最大消息则是他又结婚了。她参加学生剧社的演出,是由于邝裕民对她的吸引,这对于一个妙龄少女是十分自然的;而她答应加入暗杀易先生的行动,则是出于怕落单的顾虑,她是最后一个伸出手来表决心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一个人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活动,都有很多外表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那些隐而未宣的动因可能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暗杀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的计划,出于一班完全没有相关经验与训练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些天真幼稚,而王佳芝所要承担的任务则更是特别特殊。开始,她并不十分情愿,可既然有了第一步,就只好继续朝前走了。她是因害怕孤独而参与进来的,没有想到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使她越来越孤独。在这样的孤独中,她的同志们越来越不能给她指引与帮助,而他们所要暗杀的目标却越来越与她接近了。最让她痛心的是:大家不仅同意了她做易先生的情妇,而且让有过嫖妓经验的梁闰生来拿走了她的童贞,她所心仪的邝裕民却一言不发,默认了这样的计划与行动。政治行为往往抹杀了个人性,人的孤独感更是被忽略了。老曹的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却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软弱。他们杀死老曹并非纯粹出于对汉奸的仇恨(老曹并非汉奸,只是一个想趁机敲诈点钱的混混而已),而是出于他们心中对事件暴露的恐惧。暗杀行动的正义性在王佳芝心中受到更多的质疑,使她的孤独又深入一层。
王佳芝本来已经脱离了政治的漩涡,回到了平静的读书生活,可是政治再一次无情地把她拉扯进来。这回,她受到的是更严格的训练,得到的是更苛刻的要求:“不要反问,也不要思考。”“一旦上路,决不能再回头了。”第一次见到来自重庆方面的吴先生,就得到了一颗致命毒药的见面礼。特工生涯是要把人深深地推入孤独的境地,却又要泯灭人的孤独感。这时候,那没有展开的爱情只能给她以软弱无力的安慰,邝裕民一再对她说:“我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可他并没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方案,就连他自己也身不由己,她怎么能够相信他呢?至于老吴,那是一个仇敌杀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他还得与之坐在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的人,她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呢?于是,她在孤独中陷得更深,而她孤独的惟一解药却竟然成了对手易先生,他不仅往她身子里钻,而且像蛇一样往她心里钻,钻得越来越深,她也越来越假戏真做了。在日本妓院,她给易先生即席演唱的一曲《天涯歌女》,这实际上是她自己的真情流露:她都想抛开一切政治上的纷纷扰扰,与他如针似线不离分了。在千载难逢的暗杀行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她告诉了他真相,让他逃之夭夭。这在她是情有可原:在璀璨夺目的宝石光芒中,她似乎看到了易先生对她的一片爱怜,她不忍心在一个男人对自己的爱达到顶峰时杀死他。只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会如此悲惨,不仅身遭屠戮,而且还连累了许多的同志,包括一直深爱着她的邝裕民。

易默成的孤独:高处不胜寒
易先生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虽然身居高位,手下如云,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虽然对老婆礼敬如宾、妥贴周到,却从来不向她打开自己的内心。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镇日整人与杀人的工作,其实是厌恶的。他也很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人的外强中干:“他们成天谈国家大事,但我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同一件事情:恐惧。”他很渴望有安静的时刻,能与一个知心者说几句闲话,以求得精神的缓解与放松。这就是他与王佳芝的感情基础,他把她当作了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女人。随着他的步步高升,他对时事的洞察更加清楚,对命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日本妓馆中,他情不自禁地对王佳芝说:“日本歌妓唱歌像,如丧家之犬,鬼子杀人如麻,心里比谁都怕。一些粉墨登场的人,跟着在荒腔走板地唱戏。”他还说:“我把你带到这个地方来,比你更懂得成为娼妓的滋味”。前言是他对时局的真实看法,后语是他的身世自况。易先生之所以对王佳芝情有独钟(不能否认他确实对王佳芝产生了感情与依赖),是因为王佳芝对于他具有双重吸引与功能。一是王佳芝的天生丽质满足了他的贪婪色欲,使他可以在歇斯底里的性爱疯狂中暂时忘却他噩梦般的生活;二是王佳芝的冷峻淡然可以抚慰他的孤独,成为他惟一可以倾诉的对象。许多话在他心里憋得太久,他需要把它吐露出来。这并非表明他真正有什么悔悟,而主要是他出于生存的考虑,他要给自己的孤独感找一条出路,他要通过一个有血有肉之人的回应来证明自己依然活着。这样,他对于王佳芝的依恋就越来越深。也许,在他头脑中也有过对王佳芝身份的怀疑,但生命的需要拒斥了这种怀疑,连他的手下也不敢向他汇报他们所掌握的王佳芝真实情况。是孤独感成就了这两个处于敌对阵营的男女之间的畸情别恋。他们虽然属于敌对的阵营,但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之中的孤独者,孤独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孤独把他们连接到了一起。这说明个体生命意识胜过身份意识和阵营意识。当然,他们之间的孤独又是有所不同的。王佳芝的孤独出自一种生命的需要,而易先生的孤独更多基于生存的本能。在王佳芝,一个孤独生命的完整生活是重要的,即使难以达到,也要奋力求之;而在易先生,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他要体验孤独,因要知道自己仍然活着,如果孤独妨碍生存,那就得断然舍弃了。王佳芝在最后关头心软了,她需要生命的完整,哪怕孤独到底;易先生在逃生出来之后,却并没有手软,而是迅速将她与同党一并处理掉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只有亲手掐灭自己的孤独,熄灭自己的人性。

孤独从何而来?
说到这里,那么要问:孤独是什么呢?孤独感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孤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而孤独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是尖锐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 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神用5天创造世界万物,在第6天创造了最早的人——亚当。亚当是孤独的,神把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他面前,他给它们一一命名,可他依然孤独,因为它们不是他的同类;直到神把用亚当自己的肋骨所造成的女人——夏娃领到他面前,他才喊出了:“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他的孤独才得以消除。在伊甸园中,亚当与神、与夏娃、与万物都是相通相和的,那时候,他没有感到孤独,只有在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他们才感到了与神、与彼此、与万物的分裂分离,他们才感到了孤独。于是,亚当、夏娃的后代也都生活在孤独之中。人们面对孤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逃避与拥抱。人类的种种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无非就是这两种方式的表现或者组合。但孤独不能根本消除,只能有所缓解。比如说婚姻制度吧,原本是消除孤独的一个最理想的方式,但在人类堕落之后,它也不能完全消除人的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但他却向往无限;配偶是有限的,而你要在他/她身上找无限的满足,那就注定是要失败的。这还是就夫唱妇随的理想婚姻而言,而在我们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许多人不再是在婚姻之中而是在婚姻之外来找孤独的解决了。这当然就更等而下之了。我们看到生活中有许多飞蛾扑火式的行为,就是他们不可遏止地要用一种暂时有效而最终无效的方式去解决孤独。这包括形形色色的爱情和各种各样的迷狂。在这点上,我们与易先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所面对的时代与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孤独是我们所要对付的,孤独又是于我们有益的。一个人不管他如何罪行多端、十恶不赦,只要他还有内心的孤独,还有对解决孤独的需要,他就还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他就还有药可救,否则,他就是行尸走肉,与物等同了。易先生的结局就是这样。
影片中还有一个与主人公的孤独相关而又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认为:重要的是目的,手段则是次要,为了达到一个好的、善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甚至坏的、恶的手段。这在政治斗争中司空见惯,在谍报战争中尤为突出。邝裕民和他的同学、老吴和他的上级,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原则来从事他们的伟大行动的,可这一切真的那么毫无疑义吗?真的那么天经地义吗?非也。目的的正确并不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即使为了正确的目的也不能不择手段。现实的情况常常是:人人都认为自己在追求正确的目的,人人在行动时都理直气壮,就连四处用兵的日本人也宣扬他们是要把亚细亚人民从欧美统治者手中解放出来;目的的正确与否是无法或者难以验证的,尤其是处于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最好的验证其实是手段,手段的正确才是至关重要的。王佳芝一开始就对以自己身体作为诱饵这样的手段表示怀疑,一直到最后也不能坚信,可是她自己无法诉说,无力反抗,这是她孤独的根源,也是她悲剧的根源。整部影片,她是在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在检验或控诉着这个被她的同学、同志与上级视为不可动摇的原则与信念:忠诚。

李安的贡献与尴尬
李安的最大贡献是突出了个体、张显了个体生命意识,也就是我所说的孤独感。他认为,相对于政治纠纷、族群争斗等等宏大事件来,个体与个体的生命意识更加珍贵,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却常常是人们为了那些看似伟大的目标无视与抹杀了这些珍贵的东西。东方世界尤其如此。李安的伟大在这里,李安的软弱也在这里。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大胆地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圆满地解决问题。他所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这是他通过易先生慌忙逃跑后王佳芝从珠宝店从容走出所看到的宁静欢乐景象所表露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刚刚过去,可外面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时装店的模特儿仍然昂首傲立,大街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最令人叫绝的是那个穿蓝布衫系白围巾的蹬三轮车小伙子:他一脸的灿烂,蹬起车来更是兴高采烈,快行如飞,车把上的彩色纸风车也一路迎风招展。他仿佛是一个天使,要把王佳芝引出这个乱糟糟、凶狠狠的人世,要带她“回家”,可是他没能成功——他不是真正的天使,尖利的哨声打断了他们的梦想,无情的绳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是他和王佳芝的尴尬,是李安的尴尬,也是所有人的尴尬……

孤独因谁而解?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孤独呢?应该怎样来解决孤独感呢?是否有真正的解决孤独之道呢?回答是肯定的。既然我们说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孤独感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那么,解决的答案就在无限者与绝对者那里,解决的道路就在无限者与有限者、绝对者与相对者之间。有限者与无限者连接上了,相对者处于绝对者之中了,这样,孤独就自然消除了。王佳芝的错误不在于她想克服孤独,寻求无限,而在于她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而且她把有限当作了无限,把相对看成了绝对。其实,学生团体也好,政治组织也罢,这些并非真正的无限,就是民族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对于这一点,易先生比她更清醒。他是一个清醒的孤独者,所以,他是一个更绝望的孤独者;而王佳芝到死时还是糊里糊涂。当然,这里的清醒与糊涂都是相对的,清醒者未必更聪明,糊涂者往往更真诚,离真实更近。当人低下高傲的头颅时,往往会发现无限者与绝对者就在他身边。“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以西结书》34:15—1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翰福音》14:6—7)“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倒我这里来,我就时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4—5)三位一体的神就是那惟一的无限者与绝对者,耶稣基督是圣子,也是通向圣父的惟一道路,圣灵则引领我们踏上这一道路。
人生在世,孤独无处不在,难以避免,但固守于沉醉于一己之孤独是可怜的,而断然掐灭孤独拒绝在孤独中与无限者绝对者相遇则是可悲的。

摘自《电影之于人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1月)

透过电影看人生(三)

电影中的理想与幻想

《天下无贼》
影片《天下无贼》公开宣扬天下无贼,这是理想还是幻想?我们要向它提出三个问题:
现实中有完全纯真的赤子之心吗?
在现实中,一个孤儿往往不是比平常人更幸运而是更不幸,他对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会比平常人感受更深。傻根根据狼都没有伤害自己推导出贼肯定不会来偷窃自己,这是不成立的。这是一种无知,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与勇气。
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他给了别人作恶的机会;当一个人无畏的时候,他把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置于了危险之中。鼓励无知与无畏,是愚蠢与错误的。
赤子之心有那么大的感化能力吗?
赤子之心也许能够感化贼公与贼婆,可绝对感化不了贼王,要不然警察就要失业了。
赤子之心应该让人舍出生命去保卫吗?
真正的理想敢于面对现实的严酷性与残酷性但又并不认同于它,也决不向它妥协;真正的理想不是易碎的宝贝,需要别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甚至需要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以留存;真正的理想是坚强有力的,它会给持守它的人以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力量,它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自信、智慧与成功。
真实的情形如何?这部影片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虚假与虚弱、无知与无奈:明明是贼声四起,却偏要说天下无贼;明明是胆颤心惊,却偏要装作目中无贼;明明是心底有私,却偏要说赤子情怀;明明是哄人把戏,却偏要自欺欺人。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 ——诗篇103:2—6
《集结号》
影片《集结号》 所提出的关键问题是:
什么是身份?谁来确认我身份?
一个人没有身份,他就没法确认自己,他对别人也无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身份的不同会导致许许多多的差别。
谷子地生活的动力是寻找身份确认 。首先,他要求医院来帮助他确认 。其次,通过行动来确认自己 。最渴望组织对于牺牲的战友予以确认,对每个牺牲个人的纪念才是真正的纪念,这是这部影片的真正杰出之处,也是它真正打动我们的原因。
在美国一年一度的对“九一一”事件遇难者的纪念活动中,主要内容是一一念出每个死难者的名字。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美国的越战纪念碑也是把每个阵亡者的名字刻在碑上。
为什么谷子地要顽强地寻找确认? 他一出生,就是一个找不到身份的人,最后他的身份也只是暂时的。一个一直对自己的身份不能确认的人才强烈地需要确认自己的身份。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从亲生父母那里得到自己身份的确认,所以,他特别需要战友、同志、领导对他的确认。
这种确认超功利和具终极性吗? 身份的确认并不完全是一种荣誉的追求,并没有完全摆脱现实功利的考虑。 烈士,亲属可以分到700斤米;失踪者,则只能得到200斤米;逃兵,受人们唾弃。王金存媳妇需要丈夫的烈士身份。
现世的确认是有限的。
要耗费的时间长;得到确认的人数少。
现世的确认是相对的。
现世的确认是一个大群体对一个个体或一个小群体的确认,它只能适用于这个大群体,而非凡之四海而皆准。你想要确认的没有得到确认,没有想要确认的却被确认了;你终其一生得不到确认,死后却被确认了,如梵高生前卖不出去一张画,死后他的随便一张残画都价值连城。
现世的确认是会变的。从前的仇敌可能变为现在的朋友,今天与你打交道的投资商可能就是当年从你枪口下逃生的那个人 。
谁来确认我们永远的身份?人的身份要由永恒者在永恒里加以确认才是真正被确认了,才是真正有效与不变的。其实,一个人要求被确认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永恒的渴望。片末,让小梁子吹响集结号,同样表达了对永恒的渴望。

影片主题歌《兄弟》也表达了人们心中对永恒的渴望:
还有什么 比死亡更恐惧
还有什么 比子弹更无敌
没有躲避
是因为我们永远在一起
用牺牲 证明我们没放弃
从未分离
每个夜晚都是同样的梦呓
自言自语 来世还要做兄弟

永恒者在永恒中确认人。那里只有义人与罪人的差别,只有相信永恒之人与拒绝永恒之人的区分。惟有在永恒者那里我们的身份才能得到最公正的确认,我们的心灵才能得到最后的安息。

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他的,
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
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们的心愿,
也必听他们的呼求,拯救他们。
耶和华保护一切爱他的人,
却要灭绝一切的恶人。
——诗篇145:18—20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大获成功的社会心理背景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暖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而成功学则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新周刊》专题《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些人恨不得在自己脸上都刻一个“阔”字。” 这是2007年经典语言,出自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之口。他认为,一些广告用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等字眼,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但这却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喧闹过后,人们发现: 发财的、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生活依然故我,有的人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日子还得继续,靠什么力量来支撑?此时许三多出现,就成为普通人的安慰剂:成功不一定要走捷径,坚持下去,或许还会成功。
然而许三多精神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许三多精神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人们的浮躁心态,但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实中的许三多不会那么幸运。
一旦有一天,人们发现自己比许三多还许三多了,可命运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会更加承受不了。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其实是人们的成功观念出了问题 。
人们推崇许三多,仍然是在成功学上做文章。他们把许三多当作了另一种成功的范例。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在讨论,如何把许三多精神纳入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与成功。这种功利态度与许三多精神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有两种流行的成功观念:一、过大家所羡慕的生活。事业成功,就是所谓的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具体来说就是豪车、豪宅、豪华场所、豪华消费等等。这是主流,很多人都梦想和追求这样的生活。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适意,随心所欲,丰俭随意,想干什么干什么,不想干就歇着,一切要自己顺心与快乐。这是少数人想要的,他们中真正坚定的不多,常常到最后还是被主流席卷而去,或者没有真正的心安,只是一种无可奈何。
这两种成功观念看似大不相同,实际上相差无几。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自己为圆心来规划生活,都是以自己的满意度、舒适度为标准来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
那么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实现了神在我身上的计划,活在神的心意里。

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
——以赛亚书43:7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加拉太书2:20

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人?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马太福音5:3—10

透过电影看人生(二)

电影中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
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个千古之谜……
面对爱情有着各种流行说法:谈恋爱就像打麻将,不认真没乐趣,太认真伤心伤身;爱情有时很像醉酒的感觉,头脑明明是清醒的,但行为就是不受控制;经历一场恋爱就像吃巧克力,就算你不用付巧克力的钱,也得付减肥的钱。

(一)爱情的易变性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科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它通常只能持续6个月。
电影《阿斯匹林》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怕变心、怕谈恋爱的故事。
文静与小白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小白大学毕业后,要去德国留学。在乘飞机赴法兰克福之前,小白对文静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是我,我是不会改变的。”可是,文静在送走小白之后,选择了提前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她很快变动了工作,搬迁了住所,换掉了电话,让小白不再能够找到自己。
文静的理由是“大部分如果都不可实现,不过是从希望到绝望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她看来,哲学家的谆谆告诫,“只不过是把不太明显的胡说变成了明显的胡说而已。”;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哪有天长地久的等待。
爱情不是有了天长地久的爱情,才有天长地久的等待;而是有了天长地久的等待,才有了天长地久的爱情。人性的力量在人性之外,爱情的保证也不在爱情之中。

爱情与等待
一个人愿意等待,
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

在看得见你的地方,
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
在看不见你的地方,
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8:凡是你待过的地方,都染上你的气息。你来了,音乐响着;你走后,这音乐就永远变成了你。
119:空气是一种物质,因为它能被阳光照亮,情绪也是一种物质,因为它能被爱照亮。
11:百年之后,只有我的灵魂找到你的灵魂,那才永远的安宁。
27:我愿意在你心里被甜蜜地囚禁终生。
76:永恒的爱是永远恪守最初的誓言。
86:分别后,那东西还在一天天加深,就是爱。爱是有生命的,它自己会成长。
127:想念是世界上最结实的带子,它牢牢拴住两个生命。
142:爱情的命运是两个人共有的,必须两人一同把握。
182:在现实中告别的,都在回忆中相聚。
——冯骥才《灵性》


(二)爱情的虚幻性

男人与女人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 ——王尔德

226:爱情的悲剧大半来源于最初的错觉。
149:揭开新婚的面纱时,女人最美的春天也就消逝了。
——冯骥才《灵性》


人们看不清真实,不敢面对真实。
在电影《往春天的地铁》中,剧中人建斌说:“用一生的时间来欺骗一个人” ,“爱情在生活面前太微不足道了” 。
我们可以看见建斌的无可奈何。当我们设立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时,我们就需要树立一个无限成功的形象来支撑自己,这都已经让我们离开了真实的土壤;而当我们决意要将这一目标与形象进行到底支撑到头时,就更不得不常常与欺骗为伍了。
影片中小慧,自认为会是一个贤妻良母,实际上生活在浪漫梦幻中而不愿意面对真实。建斌喜欢扮演他人,在他人的生活中过自己的瘾。成为自己是艰难的,扮演他人则相对轻松一些。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没有退路,没有回旋余地;而他人毕竟是他人,扮演不成,还可以归回自我。
在他人的生活过自己的瘾,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 两人陷入困境时,她没有想到自己也应当尽力争取,而是在考虑另一场浪漫的可能。
其实世界上最幸福的童话,最幸福的通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基督教观点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但首先真理要使你经历痛苦。”
什么是满足?满足是得到你想要的吗?人有一个毛病:对所有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都非常羡慕,而对所有已经得到的不再稀奇。其实,满足是想到你已经得到的,是认识到你已经拥有了许多、你已经很富足了。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6:6

(三)爱情的自私性

要是把成克杰的案例中他们的感情故事拍成电影,可能比《色·戒》还轰动。可惜的是他们爱得越深,他们所贪污的金钱越多。爱情的自私性彻底暴露出来。爱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要自己的快乐,不管手段如何。
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夏子的一句台词中说到:“也许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只管自己的欢乐,不管别人的忧愁。”

说缘分
社会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一切都是缘分。
那么什么是缘分?有没有缘分?能相信缘分吗?
缘分是佛教术语。佛教用因缘聚散来解释人世间的相遇相识、悲欢离合。我们很多人也喜欢用这个概念,说什么凡事随缘,在爱情生活中,尤其相信这个。有一个很著名的网站,好像就叫做“缘分的天空”。
实际上,缘分是对人生际遇的一种错误解释,它常常成为人们掩饰错误和内疚的一种借口。比如:嫌弃对方,说没有缘分;男女分手,说缘分已尽。很多人被缘分误终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还有一句话是“嫁鸡想狗,嫁狗想鸡。”其实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关系,也就是人的贪婪。对一切没有得到的都很遗憾,对所有已经得到的都不珍惜。

基督教的观念
从基督教思想来看,男女之间的相遇、相 识、相爱,不是偶然或者缘分,而是神的看顾与安排,是神的美意原来如此。
我们来看看亚当是怎样得到夏娃的,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世记2:22—24
何去何从?夏娃是神领到亚当跟前的,亚当欣然接受了神给自己预备的配偶。 我们现在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寻找挑选,没完没了。
解决之道——一个人不要提太多条件。
你们要顺从耶和华你们的神,敬畏他,谨守他的诫命,听从他的话,侍奉他, 专靠他。”——申命记13:4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
——箴言3:5—7


电影中的婚姻

爱情与婚姻是什么关系,爱情高于婚姻还是婚姻高于爱情,婚姻的基石是什么?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爱情了,是否就应该离婚了?爱情的目标是什么?婚姻的目标又是什么?如何保持婚姻的稳定与幸福?

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目前离婚率上升很快。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
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
2005年全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78.5万对,比上年增加12万对。 2006年我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91.3万对,比上年增加12.8万对 。

每一对相爱的男女都是怀着白头偕老的心愿进入婚姻的,他们的亲友也同样祝福他们百年好合,可为什么有这么多对夫妻走不到头?有些夫妻只过了三五年就分手了,而且是带着满身伤痕和对对方的怨恨分开的。为什么?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搞清楚爱情是什么,婚姻又意味着什么。一座大楼,如果其设计图是错误的,它将来极有可能要倒塌,尚且不论施工质量。而爱情与婚姻的设计图不正确,难道结果不是同样吗?
现时代,许多人把爱情看得高于婚姻,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为了爱情可以跨越婚姻,藐视婚姻,践踏婚姻,把爱情当作了自己的偶像。这其实就是一张错误的婚姻设计图。无数婚姻破裂的根源就在于此。
让我们一同来把爱仔细打量!

(一)、爱的三种形式

1.eros(欲爱):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简洁而精辟的总结:“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所说的情爱、爱情也是欲爱的一种。
爱情无非是一个人(无论男女)从自身欲望和需要出发遇到一个能够提供和满足它们的异性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比较或十分强烈的情感。 2.philia(友爱)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来的概念。就是指人们之间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友谊是:“善良的德性相似的人们的友谊,因为这些人希望在善方面相似,他们自身是善的。” 这里也强调在友爱的对象中有某种善的客观价值,这与孔子的“无有不如己者”有些相似。要找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至少也不要找比自己水平差的人。一般人也都持这种观念。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观念也是同一种性质。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这种爱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说:“少来夫妻老来伴。”
3.agape(神爱或爱心)
爱心的特征:给与的;无条件的、无改变的;全身心的。
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这是一种对所爱对象的全然接纳,它并不是盲目的,并不是糊里糊涂的,而是在对对方完全了解之后,即甚至对对方的缺点、过错都完全了解之后而完全接受。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约翰一书4:7—12
在希腊文圣经中这段经文中的爱用的都是agape 一词。
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就是要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众人就会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约翰福音13:34—35

(二)、哪一种爱是婚姻的基础

情爱不能作为婚姻的惟一基础。因为所需要的特质与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别人所拥有的特质与条件可能比你更好。
在爱与婚姻中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情爱+情爱”一定会导致失败的婚姻;第二种,“情爱+友爱”可能会形成良好的婚姻;第三种,“情爱+友爱+爱心”一定是永不破裂的婚姻。
在婚姻中,爱心应该是基础,情爱是辅助;爱心为主导,情爱来随从;爱心把握前进的方向,情爱增添生活的乐趣。
情爱是两情相悦,爱心是不讲条件;情爱是电光火石,爱心是细水常流;情爱是锦上添花,爱心是雪中送炭;情爱是沧海桑田,爱心是亘古不变;情爱是灿烂的微笑,爱心是心疼的感觉;情爱是从自己出发的,爱心是来自于神的。情爱有爱心支撑,婚姻才会稳固;情爱有爱心陪伴,婚姻才能持久。

婚姻是一对男女在神面前立下的一个神圣的约。婚姻是神设立的,婚姻的主权在于神,婚姻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约是神的奥秘之一。
你们还说:‘这是为什么呢?’因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他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他。 ——玛拉基书2:14
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他必将自己的约指示他们。 ——诗篇25:14
进入婚姻的时候,不要想着我能从这里得什么好处,而要想我当给出什么。

在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中,当娟子遇到感情危机时,作为一个有妇之夫,宋健平给自己的妻子撒一个赴急症的谎,撇下自己的妻子匆匆去救援,这应该吗?这合适吗?应不应该有所谓红颜知己或青衿知己?
其实宋健平与林小枫有一个共同错误:婚姻是两个人灵魂体的合一,精神上越界出轨也是不可以的。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马太福音5:27—28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也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追寻。真正的爱是一种没有来由的牵挂,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动,是一种所爱之人受伤时心疼的感觉,是一种所爱之人安然时踏实的感受。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
——彼得前书3:7
当代名家感悟婚姻
89:怎样才能使日子不是一天天花掉,而是一天天积攒起来?
201:女人是手心,男人是手背,手背的作用是保护手心。
204:爱河上游的激荡绚丽,远不如下游的深远悠长。
109:我和你是一张纸的两面,中间怎能分开?
——冯骥才《灵性》

透过电影看认生(一)


根据石衡潭博士讲座及其幻灯片资料整理

《透过电影看人生》讲座是基于石老师《电影之于人生》一书的一个系列讲座,它不是从专业电影人的角度来做专业的分析,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来俯瞰电影里的人生。即通过电影来观照人生,剖析人生,探索人生。对爱情婚姻、性格命运、人生意义、价值信念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可以是基督徒在这个时代和别人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传递福音。

讲座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一、基督徒如何看电影;二、孤独,现代人永远的痛;三、电影中的爱情;四、电影中的婚姻;五、电影中的亲情友情;六、电影中的理想与幻想。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次讲座中石老师介绍了第二、三、六主题。根据讲座录音以及石老师幻灯片资料整理记录在下边。


孤独,现代人永远的痛

我是怎样来看电影的?

(一)、把握与挖掘主题,亦即看出导演在影片中所提出的问题

《色·戒》
李安的《色,戒》终于在国内上映了。不愧是奥斯卡金奖导演的作品,不愧为荣膺金狮奖的作品,也不愧为熔影帝、影后、天王于一炉的作品,它甫自登陆,就刮起了一股超级旋风,一时间人人争看,首周票房就拿下了4000万,各地院线责任人预测内地票房过亿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可能夺得年终华语片票房总冠军;评论也如火如荼,随便翻开某一个报刊杂志,没有不说《色,戒》的,就是谈论《红楼梦》的文章,也向“色,戒”这样的题目靠拢,《新京报》甚至都推出了“色戒系列评论”栏目,据说还有四川某记者要预约电话采访张爱玲,网络上更是百万博友讨论《色,戒》,已创下影评数量最高记录……真是盛况空前,空前盛况啊。我看诸家的评论,多在情与色上做文章,或者再加上命运、历史、人性,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色易守,情难防”。这都抓住了电影的重要方面,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说透没有说清,我以为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还是孤独。爱情难寻终可觅,孤独能解卒难消。孤独——是一个千古不变的情结,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种顽症。在内地影坛,对孤独这一主题有深入开掘的是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女人的苦心孤诣与男人的风花雪月之间的孤独;在国际舞台,李安对孤独的主题也是难以割舍。他的特点是朝人的极限进发,在人性的边缘或者禁忌处来试炼人的孤独。在《断背山》中,人的孤独感通过两个男人之间同性恋的方式表现出来。李安想要表现的其实并非同性恋本身,而是想说男女之恋已经不能解决人的孤独,且试试在同性恋中有无这种可能。在这部《色,戒》中,李安则更突破敌我、忠奸、正反之大防,想看看孤独究竟要把人带到何种境地。

王佳芝的孤独:愈逃愈孤独
王佳芝是孤独的。父亲远在英国,没有给她多少生活上的实际照顾,写信给她带来的最大消息则是他又结婚了。她参加学生剧社的演出,是由于邝裕民对她的吸引,这对于一个妙龄少女是十分自然的;而她答应加入暗杀易先生的行动,则是出于怕落单的顾虑,她是最后一个伸出手来表决心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一个人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活动,都有很多外表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那些隐而未宣的动因可能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暗杀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的计划,出于一班完全没有相关经验与训练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些天真幼稚,而王佳芝所要承担的任务则更是特别特殊。开始,她并不十分情愿,可既然有了第一步,就只好继续朝前走了。她是因害怕孤独而参与进来的,没有想到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使她越来越孤独。在这样的孤独中,她的同志们越来越不能给她指引与帮助,而他们所要暗杀的目标却越来越与她接近了。最让她痛心的是:大家不仅同意了她做易先生的情妇,而且让有过嫖妓经验的梁闰生来拿走了她的童贞,她所心仪的邝裕民却一言不发,默认了这样的计划与行动。政治行为往往抹杀了个人性,人的孤独感更是被忽略了。老曹的被杀是一个意外事件,却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软弱。他们杀死老曹并非纯粹出于对汉奸的仇恨(老曹并非汉奸,只是一个想趁机敲诈点钱的混混而已),而是出于他们心中对事件暴露的恐惧。暗杀行动的正义性在王佳芝心中受到更多的质疑,使她的孤独又深入一层。
王佳芝本来已经脱离了政治的漩涡,回到了平静的读书生活,可是政治再一次无情地把她拉扯进来。这回,她受到的是更严格的训练,得到的是更苛刻的要求:“不要反问,也不要思考。”“一旦上路,决不能再回头了。”第一次见到来自重庆方面的吴先生,就得到了一颗致命毒药的见面礼。特工生涯是要把人深深地推入孤独的境地,却又要泯灭人的孤独感。这时候,那没有展开的爱情只能给她以软弱无力的安慰,邝裕民一再对她说:“我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可他并没有什么实际可行的方案,就连他自己也身不由己,她怎么能够相信他呢?至于老吴,那是一个仇敌杀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他还得与之坐在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的人,她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呢?于是,她在孤独中陷得更深,而她孤独的惟一解药却竟然成了对手易先生,他不仅往她身子里钻,而且像蛇一样往她心里钻,钻得越来越深,她也越来越假戏真做了。在日本妓院,她给易先生即席演唱的一曲《天涯歌女》,这实际上是她自己的真情流露:她都想抛开一切政治上的纷纷扰扰,与他如针似线不离分了。在千载难逢的暗杀行动即将成功的最后一刻,她告诉了他真相,让他逃之夭夭。这在她是情有可原:在璀璨夺目的宝石光芒中,她似乎看到了易先生对她的一片爱怜,她不忍心在一个男人对自己的爱达到顶峰时杀死他。只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会如此悲惨,不仅身遭屠戮,而且还连累了许多的同志,包括一直深爱着她的邝裕民。

易默成的孤独:高处不胜寒
易先生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虽然身居高位,手下如云,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虽然对老婆礼敬如宾、妥贴周到,却从来不向她打开自己的内心。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镇日整人与杀人的工作,其实是厌恶的。他也很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人的外强中干:“他们成天谈国家大事,但我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同一件事情:恐惧。”他很渴望有安静的时刻,能与一个知心者说几句闲话,以求得精神的缓解与放松。这就是他与王佳芝的感情基础,他把她当作了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女人。随着他的步步高升,他对时事的洞察更加清楚,对命运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日本妓馆中,他情不自禁地对王佳芝说:“日本歌妓唱歌像,如丧家之犬,鬼子杀人如麻,心里比谁都怕。一些粉墨登场的人,跟着在荒腔走板地唱戏。”他还说:“我把你带到这个地方来,比你更懂得成为娼妓的滋味”。前言是他对时局的真实看法,后语是他的身世自况。易先生之所以对王佳芝情有独钟(不能否认他确实对王佳芝产生了感情与依赖),是因为王佳芝对于他具有双重吸引与功能。一是王佳芝的天生丽质满足了他的贪婪色欲,使他可以在歇斯底里的性爱疯狂中暂时忘却他噩梦般的生活;二是王佳芝的冷峻淡然可以抚慰他的孤独,成为他惟一可以倾诉的对象。许多话在他心里憋得太久,他需要把它吐露出来。这并非表明他真正有什么悔悟,而主要是他出于生存的考虑,他要给自己的孤独感找一条出路,他要通过一个有血有肉之人的回应来证明自己依然活着。这样,他对于王佳芝的依恋就越来越深。也许,在他头脑中也有过对王佳芝身份的怀疑,但生命的需要拒斥了这种怀疑,连他的手下也不敢向他汇报他们所掌握的王佳芝真实情况。是孤独感成就了这两个处于敌对阵营的男女之间的畸情别恋。他们虽然属于敌对的阵营,但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之中的孤独者,孤独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孤独把他们连接到了一起。这说明个体生命意识胜过身份意识和阵营意识。当然,他们之间的孤独又是有所不同的。王佳芝的孤独出自一种生命的需要,而易先生的孤独更多基于生存的本能。在王佳芝,一个孤独生命的完整生活是重要的,即使难以达到,也要奋力求之;而在易先生,生存是第一位的考虑。他要体验孤独,因要知道自己仍然活着,如果孤独妨碍生存,那就得断然舍弃了。王佳芝在最后关头心软了,她需要生命的完整,哪怕孤独到底;易先生在逃生出来之后,却并没有手软,而是迅速将她与同党一并处理掉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只有亲手掐灭自己的孤独,熄灭自己的人性。

陈凯歌对孤单的分析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不能绝对地离开集体,文明的演进只是使个体在社会中的排列组合趋于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类原始的恐惧。……‘文革’就是以恐惧为前提的群氓运动。不管口号多么动听,旗帜多么壮丽,热情多么感人,都和真的主义、理想无关。无限制的暴力愈演愈烈,同样出于害怕落于人后的心理……只有在群体中,我才存在。

孤独与爱情
史铁生认为:爱情无从证明。它是孤独的证明。孤独也不是孤单,而是充满在内心深处渴望诉说渴望袒露的愿望,只要有这种愿望就从反面证明了爱情的存在。

(二)、看导演的解决方案

李安的最大贡献是突出了个体、张显了个体生命意识,也就是我所说的孤独感。他认为,相对于政治纠纷、族群争斗等等宏大事件来,个体与个体的生命意识更加珍贵,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却常常是人们为了那些看似伟大的目标无视与抹杀了这些珍贵的东西。东方世界尤其如此。李安的伟大在这里,李安的软弱也在这里。他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大胆地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圆满地解决问题。他所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这是他通过易先生慌忙逃跑后王佳芝从珠宝店从容走出所看到的宁静欢乐景象所表露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刚刚过去,可外面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时装店的模特儿仍然昂首傲立,大街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最令人叫绝的是那个穿蓝布衫系白围巾的蹬三轮车小伙子:他一脸的灿烂,蹬起车来更是兴高采烈,快行如飞,车把上的彩色纸风车也一路迎风招展。他仿佛是一个天使,要把王佳芝引出这个乱糟糟、凶狠狠的人世,要带她“回家”,可是他没能成功——他不是真正的天使,尖利的哨声打断了他们的梦想,无情的绳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是他和王佳芝的尴尬,是李安的尴尬,也是所有人的尴尬……


10:往事总是被深夜的月光照亮。
26:寂寞时还想到别人,孤独时便只剩下自己了。
88:享受孤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34:活着最深的痛苦是无人理解。到底是不被理解,还是怕被理解?
158:雨水冲不进窗来,在玻璃上痛哭。
——冯骥才《灵性》

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
——史铁生

(三)、对问题的真正解答

孤独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是尖锐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 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

自杀的倾向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五千多名青少年自杀身亡,男女比例3:1。另有十几倍于此的自杀倾向者,其中15-19岁者比10-15岁期间高3倍。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9月10日发表的公报数据,自杀每年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每天3000多人自杀。旧金山金门大桥是全世界自杀胜地,已经有1200多人在这座桥上轻生。
我国每年有28.7万人 死于自杀。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这个比率看似不大,但由于自杀者所在群体属群居,且相互经历和思想状态基本相同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危害比其他类型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自杀原因
他们遭遇了自认为是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失败、感情失意、经济压力、生理疾患、家庭变故等。好几个自杀的学生,都在遗书里明确写着“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不少功成名就的教授也选择了自杀
2003年12月23日晚10时20分许,家住陕西理工学院的该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兆文从学院一教学楼五楼坠下死亡。
2005年4月3日凌晨,年仅34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副教授刘小舟从劳动大厦跳楼身亡。
2006年6月28日上午8点40分左右,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
2007年1月20日凌晨4时,被同事们称为“美女教授”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欧阳洁从高校教师村5楼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半年之前,另一位高校教师从同一教师村坠楼身亡。
2007年12月5日正午时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余虹教授在“五十知天命”时从自己家所在的世纪城小区10层跳下。
2008年,5月24日重庆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志良教授从其所住的楼上跳下身亡。

孤独与自杀
据研究数据表明:85%的有自杀倾向者如果得到别人的劝阻,不会继续选择自杀。而实际情形:他们常常在冷漠与孤独之中离开这个世界。

顾城:《看云》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我觉得
你看云时很近
你看我时很远。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孤独——自杀的终极根源
冷漠导致了孤独。你真正关心他人吗?真正了解他人吗?你的痛苦,会向他人吐露吗?有人愿意听你的倾诉吗?你欢笑时,也许有人与你一同欢笑;你哀哭时,有人会与你一同哀哭吗?

(四)我对问题的回答

面对孤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孤独呢?应该怎样来解决孤独感呢?是否有真正的解决孤独之道呢?回答是肯定的。
既然我们说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孤独感是有限者面对无限者时的疏离感、相对者面对绝对者的异己感。那么,解决的答案就在无限者与绝对者那里,解决的道路就在无限者与有限者、绝对者与相对者之间。有限者与无限者连接上了,相对者处于绝对者之中了,这样,孤独就自然消除了。王佳芝的错误不在于她想克服孤独,寻求无限,而在于她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而且她把有限当作了无限,把相对看成了绝对。其实,学生团体也好,政治组织也罢,这些并非真正的无限,就是民族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对于这一点,易先生比她更清醒。他是一个清醒的孤独者,所以,他是一个更绝望的孤独者;而王佳芝到死时还是糊里糊涂。当然,这里的清醒与糊涂都是相对的,清醒者未必更聪明,糊涂者往往更真诚,离真实更近。当人低下高傲的头颅时,往往会发现无限者与绝对者就在他身边。“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以西结书》34:15—1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翰福音》14:6—7)“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倒我这里来,我就时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4—5)三位一体的神就是那惟一的无限者与绝对者,耶稣基督是圣子,也是通向圣父的惟一道路,圣灵则引领我们踏上这一道路。
人生在世,孤独无处不在,难以避免,但固守于沉醉于一己之孤独是可怜的,而断然掐灭孤独拒绝在孤独中与无限者绝对者相遇则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