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八月 17, 2008

地震•故事•神学•参与 之附录

发言后的讨论

我们对地震的讨论,不仅仅是对受灾人群的关注,也是对信仰的反思,对苦难问题的反思,以及教会在这样一个时刻在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个反思。由于时间有限,讨论并没有能更多展开。

提问:

在灾后,有的教会中,因为听讲道流失了一半的人。我也听到了一些不舒服的讲道。但是我觉得这些流失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灵性根基比较浅,可能这里有一些在大灾后情感的张力。但是这里边我不能理解的是,在大灾后,正是人没有盼望、软弱的时候,按正常的理解,这时正是人走向盼望,走向神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却在这个时候他们走开了?
圣经上确实是说这里边有神的惩罚,可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这样来讲?这样讲时,我们心里的直觉上为什么会不舒服?

回应:

发生信徒离开这样一个情况是因为很多的会众听到他们的同工讲,地震是因为那边拜偶像,那边罪满了,上帝审判他们。
他们这样讲,实际上是站在一个评断的角度。先知让陷在罪中的人悔改,如果是出于先知的声音,我们在体贴神的心肠是听见先知这样的声音不会难受,至少良心上不会过不去,我们会很坦然的说,是,这就是上帝的审判。但是,在这次的地震中我们不会有先知那样的感受,没有先知的声音。
我们之所以存留,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义,如果我们不悔改,一样的会沉沦灭亡。有些人看见这样的灾难后,就说是那些人犯罪,这样的言论确实是让人会感到不舒服的。
我们不可以说,有些神的作为就是神的审判。在说那样评断的话时,要看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真的是神透过你,象先知一样来说呢,还是你是在论断。仅仅说审判,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我们并不比那些人更应该活下去。其实在地震中神可以消灭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而他却留下了这样多的人。
有些人是听见那样一些不舒服的话,离开了。另外还有些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他不能够理解,如果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话,我就不能接受。在教会中一些人无法跨越,后来透过祷告会从信心、从爱的角度来为他们祷告就过去了。

提问: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恰恰不适合传福音?

回应:

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很生硬的传福音。那时我们传福音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真理,我现在要告诉你。也不管你是否接手,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
不是说不能够传福音,而是要看在这样一个处境下,什么方式是一个适合的。有很多时候我们把传福音变成了一种活动。
有一个北川地区羌族的姊妹,在地震中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影响了她正常的事工。但是她的教会就认为她是被鬼附了。她是一个基督徒不错,可是她也是一个灾民。在一次关于灾后心灵重建的讨论中,她就说,我们要怜悯,不要“事工” 。其实这时需要的是怜悯事工,而我们常常看见的是事工,看不见怜悯。
很多教会认为这是传福音的一个绝佳的机会,会有很高的“投入产出比”。很多教会到灾区去,不是因为关心他们,而是关心“收成”!其实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地震中才产生,只是因为这样的地震使我们看见教会中的问题,我们自己的问题。其实,在平时我们关心自己就多于关心别人。只是在这样时刻表现的更加极端而已。
关于音乐布道会,在现场我能够感受到这些人是有爱心的,实际上他们在之前是有禁食祷告等预备的。只是他们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会具有破坏性。

地震•故事•神学•参与 之参与

这是从教会牧养和参与角度进行探讨的一篇博文,对于参与,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建议或者纲领,但是,对于参与的人,如果能够体会到这里所讨论的这些原则性问题,那么,他们的工作将会是对未来教会的祝福。

苦难中的心灵触摸
——大地震后的教牧关怀思考

苦难其实是不能谈论的。在基督信仰的诸多奥秘中,苦难,特别是汶川大地震这样巨大的灾难浩劫,可能是最深最难的奥秘。其深其难远不只是理性思索的困惑,更是生命经历中的极大震撼和无底的悲切。所以,在那么多的生命被苦难吞噬、摧残、扭曲、压伤的同时,我们坐在这里清谈苦难,实际上就是对他人苦难经历的漠视;甚至是对他们苦难中奥秘经历的一种亵渎。苦难是不能谈的。
因而,无论是对教会内的信徒或是教会外的同胞,这苦难面前的难言、无言可能才是我们教牧关怀的起点。

一、无语问上帝

面对如此灾难,其实在教牧层面上来讲,基本上是说的越少越好。实在是不能说什么。在教牧中,话语能起的作用到这里基本上就得终止。在这个时候,就是话语停止,祷告开始。
可是,基督徒常常在这个时候却有很多的话要说,什么上帝的愤怒、上帝的惩罚、传福音的机会、等等。平常学进去的话语都发现了表达机会,曾经听到的道似乎全都被激活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智慧的选择却最应该是缄默;真正重要、有力的服事方式应该是超越话语的同在(Presence)。
简单的同在,简单的拥抱,在这里表达着这说不尽的爱、鼓励、怜悯、安慰、医治等。也可以创造性地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你的同在:透过你的礼物、奉献、电话、信件,自然也包括人的同在。其实,在后现代环境中,尤其是在对现在这一代人谈论苦难的时候,服事的范式需要从话语转向同在。
无语问上帝!在深切的同在中,也理解、接纳信徒弟兄姊妹和教会外的同胞亲人们此时对上帝的困惑、不解、甚至哀怨、愤怒。要注意的是,苦难中的服事,远不只是教会向那些身体和家园受灾者的慈惠救助;对教会内弟兄姊妹的情感、灵命和信心(信仰)的服事也同等重要。
当我们在传福音时,平常需要向人大量讲论,要让人认识到世界的虚空、人生的短暂、寻求拯救的迫切、等等。而此时,这些其实上帝在你面前都已经做完了。我们不需要再去做,再去说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我们在场(Be Present)。这也是我们“摘果子”的时候,只要我们在那个时候能够在场,能够陪伴,能够同情,能够分享。当然,这种同在,也不只是局限于时间空间上的在场,也当包含心灵的同在:同情、怜悯、理解、接纳。
在这个时候,话语几乎越少越好。苦难,真的是没有办法谈的。面对苦难,我们只能少说一些道理,多一些同在。

二、四海皆兄弟

在重大苦难面前,上帝削平了人世间所有的“执”与“持”。地震拆毁了人们中间隔断的墙,这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当深院高墙和民宅茅舍在顷刻之间全被夷为平地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的穷富、老幼、智愚、贵贱都成了赤裸的,因而也更加赤诚的弟兄。作为人类中间的一员,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是同样的。我们都在经历着如此脆弱的生命;我们都行走在如此脆弱的大地上。
我们对于大地是多么的依恋,我们紧紧地要抓住它。《旧约》中的主题之一就是所谓的“土地神学”。神对亚伯拉罕应许的就是土地,他的一生都是在为着实现这样的应许而努力。中国人当然自古以来也知道房地产的实在。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却真实地看到大地并不可靠。我们在面对的是如此脆弱的世界。
当从宇宙中来看这个星球时,我们会发现它确实就是如此的脆弱,甚至比鸡蛋还要脆弱。这个星球的千百个物理参数中,哪怕有一个参数发生那么一丁点变化,她就将不存在,人类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却常常意识不到它的脆弱。常常以为只要有钱、有房子、有地,问题就解决了,心就安顿了。
面对苦难,上帝实际上也是付上了代价的:他不惜成为了全人类的敌人。因此,此时人类已经没有办法再来理解他:上帝成为了人类的“对头”,一个“绝对的他者”。在经历如此重大的灾难的过程中,人们会觉得信不信他也无所谓;信仰似乎也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然而,上帝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为了使人能够有机会走出自己的藩篱,使人能够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拆毁中间隔断的墙。就是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见,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可以被拉平的。
在这样的时候,基督信仰中那些丰富的灵性因素,例如和解、怜悯、同情、慷慨、安慰、圣灵的训诲(辅导)、等,都可以有机会被表达出来。当然,这些并不一定是藉话语表达出来的,也不见得必须借着某晚上偷偷摸摸地开的一场布道会来表达。

三、超越个人主义

对圣经和信仰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式的诠释、理解,在今天可以说是基督教要面对的不是异端的异端。这种个人主义式的理解,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我和上帝的关系、我的祷告、我的读经、我的灵命,等等。然而我们看圣经中却很少有教导是对单数的“你”,绝大多数都是对“你们”而言的。上帝常常把全体以色列人看作是“你”来教导。
个人主义式的理解,在中国教会以及海外华人教会的传统中尤其深广,造成的困惑也尤其大。这很可能与我们文化背景中的佛教影响有关。灾难,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超越个人主义。当上帝成为一个绝对的他者,全人类因此而一同被推入了一个集体主义的“袋子”里:无论你原来是贫是富,是拜佛的还是信上帝的,在这个时候你的房子都倒塌了;你的亲人都遇难了。在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人在上帝面前不能因为你自己的敬虔、你个人的品行、你本身的某些独特性而得到上帝独特的待遇。在上帝面前,你仍然只不过是某一类中的一员;你是被上帝按“类”处置的。这种集体主义式的眼光是必须要有的。因而,对灾难的回应方式也应该更多集体主义式的。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人不可能只靠个人而生存,而需要紧密依靠集体。
对于集体,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教会。作为教会的差派行动而进入灾区。但发现还是远远不够:一个教会能做的极为渺小;众多教会的联合也同样不够;即便全国的基督徒爱心联合行动,也是有限的。而且,在这些各自为政的教会、机构的所谓联合行动中,其实个人主义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仍然很普遍,因而产生诸多混乱,使联合行动很难成为真正协调、坚固、整体的“肢体”行动。这应该敦促我们在教会中越来越注重集体主义式观念和灵性的培植。
圣经中十分强调肢体的观念:肢体的和谐,肢体的联络,肢体的建造以及肢体的功用。每一个人必须要意识到我们只是肢体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小点。这个“点”意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自觉意识并谨慎表达的:我们是教会中的一员,小组中的一员,市民中的一员。
这样的灾难促使我们去思考,去超越个人主义的牢笼。帮助我们从个人主义中走出来,进而更清楚地意识到,也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在上帝面前的本相、真相。

四、废墟中的盼望

苦难中的盼望,这是一个在信仰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教牧视角。
上帝打伤,上帝也医治。耶利米看到“我们不至于灭绝是因为上帝的怜悯没有断绝,每早晨都是新的。”诗篇46篇说:“你们来看耶和华的作为,看他使地怎样荒凉。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们很难想象上帝的作为。在使地荒凉,在拆毁这一切,在打伤这一切的同时,他生命的荣耀,创造的大能,救赎的能力得到显明;在苦难和无序中带来更新和有序。
美国黄石公园大约每20年左右就会有一次森林火灾。而大火在烧毁旧有树林植被的同时也使新的种籽得以破壳入土,从而催生新的生命和希望。从地震灾区拍摄的图片中,在小孩子们中间看见的远不尽是苦难,而也满有希望,新的希望。孩子们那天真的音容笑貌,活泼的创意发挥,自由的娱乐戏耍,……。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在灾区发生的,而且还正在发生着。
在信仰中我们看苦难,看见的是新天新地来临过程中所带的艰辛苦楚;是生产过程中的阵痛。在艰难痛苦中,上帝应许的新天新地的脚步正在逼近。《马太福音》24章第6-7节说:“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在灾难面前,福音信仰当然不允许我们幸灾乐祸,但也保护我们不落沮丧绝望的陷阱。
教会的末世性的关怀,并不全是审判性、咒诅性的;上帝在审判和咒诅的同时也在完成他的救赎大工。灾难也是新天新地来临的脚步。

星期五, 八月 08, 2008

星期二, 八月 05, 2008

望穿生命的劫难

引子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必定对苦难不会陌生。几乎没有人笑着来到这个世界(而是相反),似乎预示了未来的一切。有一画家在总结自己一生的作品里,题了“常念一二”。朋友看了不解,问有何深意,他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圣经中摩西的语调也颇消极: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9-10)。生在世上的人,无一例外需要去承受苦难,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古往今来负责任的思想家,无不绞尽脑汁地探求它幽暗的面目。但不同的观念决定了面对苦难的不同态度。基督教的信仰并不取消苦难,成为基督徒也绝不意味着可以远离苦难。相反,上帝希望我们直面它,在苦难中信德得以完全。而在独一上帝,创造并护理这个世界的教义下,苦难对我们的理智提出了无与伦比的挑战。我认为它若不是基督教信仰里面最难的题目,也是最难的前五个问题之一。因为我们相信上帝既是全能又充满怜悯。有个犹太朋友告诉我,在奥斯维辛之后大批的犹太人不再相信上帝。她说,即使他存在,也与我们没有关系,因为他并不关心。看到非洲的灾难后,美国一位在当时比Billy Graham还有名的牧师放弃了信仰。9·11之后,有许多美国人重拾信仰,也有许多人信念破产。我们又如何?许多基督徒用一些万灵药式的标准答案,很难安抚被灾难震颤的心灵。撇开安慰他人不说,我们必须首先为自己的心灵解惑。这问题无法规避,只能跨越。鉴于灾难的深重影响,我想许多人已经没有多少心情探究艰难的问题,另外也由于本人浅薄的原因,笔者将根据《圣经》,作些最基本的阐释。

一、 苦难的源起
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创3:17b)

根据《创世记》的记载,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是用他的话(Logos)创造万物,以此奠定世界的秩序。人类透过漫长的科学探索,发现了许多定律(law)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上帝在每个创造的阶段都表达了对所造之物的赞赏:这是好的(good,美善)。其中,上帝将人安置于(对人类生活而言)最美的星球--地球上(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有比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与万物和谐共处,不知灾害为何物。今天充满灾难的世界,原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从无比的幸福到无尽的不幸的转折背后,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人类的历史的发展与遭遇,总是不得不回到伊甸园的故事。尽管许多基督徒已经滚瓜烂熟,但仍然有重温的必要。上帝创造了许多的生命,惟独人类的生命超过一切。因为人乃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是真理,所以人有理性;上帝是爱,所以人有德性;上帝是主宰,所以人有自由意志;上帝是荣耀,所以人有审美性;上帝是创造者,所以人有创造性......上帝不仅给了人特别的生命样式,也给予人特别的尊荣:管理全地。人类如此美好的景况,让许多人始终无法和眼前的败坏联系起来。人怎会变得如此丑陋且一败涂地?有些人可能已经急不可耐的要提出创造中的“败笔”:分别善恶树。除此之外,尽属完美。笔者的回答也许令人吃惊,但和我们深处的愿望是一致的:只有有“分别善恶树”的创造才是完美的。因为上帝赐给了人类自由。自由是美好世界的必然条件,否则也就没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之类的诗了。其实我们非常熟悉没有自由的悲惨,就如现今的世界一样。但自由在哪里体现?在选择。选择的意义又何在?差异。因此,上帝赐予人类的自由,具有差异的道德抉择何以可能?“分别善恶树”。人一旦吃了它,必要担当惨重的结果。即使如此,当人类试图选择背叛,上帝为何不加以阻拦?因为上帝不能言而无信。既赐予自由,又处处管制(使人不得行驶权利)。从某个角度而论,如果人自甘堕落,上帝也爱莫能助。
“分别善恶树”到底是什么?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棵树本身有什邪恶,它只是千万棵树中的一棵。犹太人认为是无花果树,西方的文化传说是苹果树(The apple of Adam)。也许我们会感到奇怪,这样一棵普通的树为何具有分别善恶的功能呢?因为上帝的命令加在其上。因此,人类的犯罪不是吃了毒药,而是得罪了上帝。上帝就是善,违背他的意志即是恶。人类的始祖亚当,代表未来全人类与上帝立约的那位,由于欲望与贪恋也由于魔鬼的引诱,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把全人类都带进了灾难、死亡与永刑的泥潭。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错误埋单,无论它的代价有多大。
罪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和谐。首先是人离开上帝的面。因为公义的上帝断不能与不义的人类共处,除非有人承担上帝的公义。就如旧约律法(the law,出埃及20:1-17)所表明的。它既显明了上帝的正义,也表明了人类的不义。因此,我们成了上帝的敌人。祸哉!谁能与万军之耶和华争战呢?谁能担当他的愤怒呢?我们不要以为这只是亚当的责任,其实我们对待上帝也一样藐视亵慢。世人能够存留到如今,是因为上帝丰盛的慈爱(耶哀3:22,徒17:28)。也就是说,除了一些地方的恶事到了令人发指,非除灭不可外(如连十个正直的人也没有的所多玛城),上帝并没有着急地审判我们。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遭遇的灾难,并不是上帝直接干预的结果。但罪的后果不会自动消失。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事,后来就成了所有时代的缩影。丈夫与妻子互相抵赖、推卸责任,接着就是手足相残。因此离婚、猜疑、说谎、奸淫、仇恨、贪婪、暴力、战争便成了世界常有的现象。除此之外,被造万物的秩序也受到摧残。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果之后”,“天起了凉风”,这表示整个世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宜人。“地受了咒诅”后,也不再自动为人效力,人需要透过艰辛的劳动才能糊口。这为世界的未来埋下了无穷的祸患。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更多时候是因为贪得无厌),不断对自然的剥夺,使得灾难更加频繁。“蝴蝶的效应”提醒我们,小小的一个动作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灾难。这既是对创造律的破坏,也是人为的恶果。即使上帝多多宽容,人类也难免遭遇灾祸。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也。自此,人进入了万劫不复又恶性循环的悲惨世界中。哀哉!
但我们必不至于绝望!因为上帝并没有任由人类灭亡,而是为我们开了一个拯救的泉源(耶稣基督)。
耶稣说:“..上周汶川大地震,死了的几万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其他地方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改写自《路加福音》13:4-5
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耶利米哀歌》3:40

二、苦难的性质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甚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得前书2:20)

根据创造-堕落的教义,我们明白了苦难的起因是由于人类离开上帝。基督教的信仰中,除了有创造-堕落-救赎的教义框架,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题目--护理。尽管世界已经被败坏,但上帝还常常以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这不是说历史上就不会有灾难发生,因着他的智慧与大能,苦难甚至成为人类“变相”的祝福。因此,苦难对于我们来讲,不再是纯粹受苦,而是“受苦乃是于我有益”。但我们要谨慎,恐怕像无知的人一样渎神,说什么“天妒英才”之类的蠢话。世界上的许多天才,确实比较早死。这能说明什么?如果你的夜生活像那些天才一样,你也活不了多久。这是对人类生命的创造律的破坏,无论是无节制的生活,还是酒精、毒品、淫乱,都足以使人早早丧命。所以没有什么意外。我们必须清楚:苦难是罪人免不了的命运,只是上帝的怜悯使我们甚至能从中得益。成就他在创世之前向人类所应许的福乐。为达成这一点,当然是有条件也有限期的。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苦难的不同性质。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命运,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苦难。尤其是那一个苦难(哥林多前书1:18-25)!
如前面所论,灾难的第一种性质是自然律。如长时间不吃饭会死,空气污染人会生病;同性奸淫导致爱滋病;麻风病会传染;从高楼跳下会死于地心引力等等。这些我们都不难明白。出于为未来着想,许多人文学者写书告诫人类务必“敬畏生命”,全球许多机构也都在不遗余力的呼吁为人类善待自然。否则,报应是迟早的事。事实上,人类的灾难已经不计其数。“历史给人的教训,就是人不接受历史的教训”(黑格尔)。除了触犯创造律带来的自然报应外,圣经也告诉我们苦难还有别的原因。而这些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许多人不知道,世界真正的未来在这里。

(一)罪恶导致的下场
除亚当外,圣经中第一因为犯罪被驱逐的人是该隐,因为他杀了他的兄弟。但由于上帝仁慈,禁止他人再杀该隐,否则将遭报七倍。显然,上帝不愿人类自相残杀。但人类显然已经凶残成性,全然不理会上帝的警告。到了诺亚的时候,暴力、淫乱成灾。虽然上帝给他们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希望他们能悔改。但他们不但不信,还不断讥诮上帝的仆人诺亚。上帝再也不能容忍,因此施行洪水审判。可不久之后,所多玛与俄摩拉再次遭遇灭顶之灾。因为二城之中竟只有一个勉强称得上义人的罗得。上帝的恩慈是为要领人悔改,而不是放任罪恶。
《出埃及记》是古代以色列人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历史。上帝的拯救与惩罚泾渭分明。因着羔羊的血祭,以色列人得蒙拯救,但埃及人却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灾祸。上帝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埃及人残暴对待以色列人的报应。早在四百年前,因着雅各的智慧,解救了埃及的饥荒,也成就了埃及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如今的法老不但不纪念约瑟,反倒疯狂的逼迫以色列人。首先,以色列人只因为是以色列民族的信仰,就被无情的劳改--埃及士兵严严的看管他们做苦工。不让他们有自由的信仰生活(到旷野敬拜上帝)。而且,朝廷准备用特殊的“计划生育阴谋”灭绝这个民族:以色列妇女生下来的男丁,都要杀死。因此,上帝要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铁轭,就差遣摩西去对法老说:“容我的百姓去”。可是,法老的心刚硬无比,这为埃及找来了著名的十大灾难。法老最后虽然屈服,但却没有半点忏悔的意思。杀了那么多婴儿,害死那么多埃及人,想必他也没什么罪疚感。所谓“良心被热铁烙惯的”“没有灵性的畜生”,是也。
从圣经中,我们不仅看到全城污秽不堪遭报应,也看到暴政朝廷被审判。此外,还有个人的例子。在约翰福音5章14节中,有一个病了38年之久的人,耶稣医治了他。但耶稣告诉他:不要再犯罪,免得遭遇得更加厉害。我们很清楚看见,这个人得病是因为犯罪。这不是说,今天无灾无病的人无罪。而是说明罪是灾难的成因之一,况且谁也不能在“义”夸口。如果你很平安,那么就请当心了。可能是上帝的宽容也可能是任凭。他的恩慈是为了你归正。若是任凭,那你就该哭号吧!因为你在积蓄上帝的愤怒!赶快切切寻求逃避将来愤怒的智慧吧(约翰福音3:36)!
我们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上帝如何对待以色列人以及今天的教会。在一般人看来,上帝好像很偏袒这两种人。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审判是从神家(教会,旧约是以色列)开始的(彼得前书4:17)。许多人看到上帝审判迦南人不公平,但我们有没有看到以色列人犯罪上帝使他们倒毖在旷野。就是摩西、亚伦犯罪也照罚。以色列人拜偶像、淫乱,因此上帝使他们被万邦抛来抛去。这几千年,我们难道还陌生吗?教会如果犯罪,也样会被审判(启示录2:-3:)。就历史而论,近几十年中国教会遭受的逼迫,不信、腐败也是明显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神的儿女而言,苦难还有其他神圣的作用。因此,常常是上帝爱的管教多于严厉的责罚(希伯来12:4-11)。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上帝在末世要对全人类做一次清算。《启示录》详细的告诉了我们。该书开篇就向我们发出呼吁:“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阿门

(二)魔鬼凶残的诡计
人类由于犯罪,不仅落在上帝愤怒的手里,也受制于那引诱人犯罪的魔鬼。人类听从了魔鬼的诡计去背叛上帝,因而成了魔鬼的同党。因为“犯罪的是属魔鬼”,其影响是“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手下”(约翰一书5:19)。我们还记得“那引诱人的”曾对我们的主所说的:向我拜一拜,就把万国和万国的荣华给你(太4:8-9)。可想而知,人类成了魔鬼的奴役是什么日子。人类注定永无宁日。得救的含义之一,就是从撒旦的魔爪下得着释放。
魔鬼对人的残害主要有两种:直接的折磨与意念的渗透。福音书里面,我们看到有人被魔鬼附身苦害,也有在思想上被魔鬼控制的例子。一个人被格拉森的群鬼附着,抹大拉的玛利亚身上有七个鬼;撒旦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加略人犹大的心里(路22:3),甚至怂恿彼得说出拦阻耶稣的话(太16:23)。保罗指出,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6:12)。魔鬼的工作,不仅在个人身上,也在整个社会里。文化系统,政体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少文人、政客都是撒旦的帮凶。某些人经过“魔鬼训练”之后,终于成为了“鬼才”:祸国殃民的“超人”。否则,历史上某些人的行径,实在令人难以相信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尼禄、安提阿酷二世、希特勒、斯大林......。甚至连旧约的大卫都曾经被魔鬼激动,犯下大罪。但我们知道,这不是魔鬼的全部伎俩,它还在文化娱乐方面大兴旗鼓。摇滚乐(Rock)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真正玩摇滚的人,都把它当成信仰(“痛苦的信仰”很真实的表达了这一点)。麦当娜演唱会前都会祷告,称它为父。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见《音乐的再生》,虽然这本书的观点比较倾向灵恩派,一些解经也值得商榷,但对音乐文化的属灵战争方面洞察得很深刻)。笔者有一次和国内某著名的摇滚乐团主唱一起吃饭,他证实了摇滚乐是他们的宗教。除了这种偶像文化外,撒旦甚至还有更恶毒的诡计:邪教。
魔鬼不但使人远离神,也自称为神去欺骗人类。各种各样的邪门宗教便是它的面目。再也没有比这更恶毒的了!让天下无数百姓“认鬼作父”为害人间,却以神的名义。使人越发远离那位真正的上帝。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挑选某些人,可以运用超自然的邪术魔力。或破坏自然秩序,或残害人的身体。另外,也可能利用某一个“教主”指使教徒干些违背天良之事。所有的基督徒都应该牢记,我们无论是在和一种价值观争战,还是与一场灾难争战,真正的仇敌都是魔鬼。
敏锐的读者一定已经注意到,既然上帝以他的大能照管(护理)世界,为何还有魔鬼的“地盘”?这似乎迫使我们奔向二元论了(dualism)!基督徒当然不相信终极的二元论。因为上帝不仅用大能也用智慧照管世界。

(三)上帝的试炼
上帝爱他的儿女,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就必然为他们解除人生的所有苦难。事实上,自亚伯以来,每个时代属神的人甚至都遭遇特别的艰难。诗篇有很多祈求脱离苦难的祷告,这些祷告往往带着“撕裂衣服”式的悲愤之情。彼得特别提醒基督徒:“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遭遇了特别的事)”。言下之意这是很正常的事。相反,基督徒没有遭遇苦难才是奇怪的。从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人生差异不在于现世的痛苦遭遇,而是在于永恒的盼望。因此,基督徒即使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因为,透过苦难的磨练,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老练,并迈向完全(罗5:3-5)。也如奥古斯丁所言,除非苦难能为神的儿女带来奇妙的祝福,否则神绝不会允许它临到我们。灾难对于一部分人实在是惩罚,但对另一些人却是试炼。对于那些“爱上帝的人”,苦难的“效力”大致有三:
首先,苦难是基督徒信仰必要的考验。著名的新约学者马歇尔(Marshall)认为,新约神学基本上是宣教神学。他十分精妙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福音,许多见证(Many witnesses,One Gospel)。使徒们斩钉截铁的宣告:基督是人类的唯一拯救(徒4:12)。这不仅是他们强烈的信念,也是他们的生活见证。如何见证?毫无疑问,需要透过挑战显明出来。“见证”这个字,在新约里包含有殉道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福音真的像使徒们所宣扬的那样具有不可或缺又独一无二的意义,那么,他们应该愿意用任何代价来持守。因此,只有在极端的患难中,基督徒对福音的信念的见证才成为真实(amen,truth)。历史昭示,历代的先知、使徒还有许多无名的基督徒为福音作了美好的见证。即使以他们生命的代价。虽然并不是每个基督徒都要殉道,但仍然是免不了的遭遇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检验我们的信心,并使之增长。任何一个信心伟人都不是遗传的,只能是被造就的。造就他们的就是苦难。约瑟之所以能成为埃及的管家,与他自少年起就不断经受的不幸有关;年纪轻轻的大卫敢于迎战巨人歌力亚,是因为他独自在旷野的信心生活所练就的;严峻的局势既体现了但以理的信心,也锤炼了他美好的灵性。所谓“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乎,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也。如果我们愿意为福音做见证或要追求信仰的长进(这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遭受痛苦便肯定是常有的事。事实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痛苦都是免不了的。但痛苦的果效不是自然地归给那些受痛苦的人,而只归于那些在痛苦中仍然爱上帝的人(罗8:28,雅1:12)。在苦难中,他们不但得着今生的“生命冠冕”,也有未来极大的荣耀。因为“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必那经过试验仍能朽坏的金子更加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7)。
其次,苦难与基督徒的圣洁有关。因为他们的“肉身受过苦”之后,已经与罪断绝了”(彼前4:2)。在这种意义上受苦的人里面,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神特别要炼净的人。他/她们遭遇很多痛苦为要使他们能恒久地持守圣洁。虽然在原则上健康、安闲、成功是美好的,但它却常常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温饱思淫欲”。因此,为了我们品格的清洁,上帝也“忍心”他的儿女遭受一些苦楚。这些痛苦就像一根刺一样,它促使我们更深的认识自己的本性并制服内心的欲望。完全如保罗者尚被撒旦的差役不间断的攻击而学习谦卑,那我们肯定是更加需要了。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的罪债,透过今生的受苦得到偿还。这不是说,罪得到赦免是借着受苦,不是的。乃是说,我们的罪虽然借着基督的受苦已经被赦免,但上帝还是让我们在受苦的过程中,达到真正与罪隔离。因为,痛苦使我们的良心保持敏锐,也使我们学会深深的省察。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恨罪,渐渐地也与之越来越远。大卫深知上帝的恩宥乃是在“行为之外”的(罗4:6-7),但他也知道犯罪之后必须受惩罚。以色列人只有在经历了无穷的灾难后,才彻底弃绝各国的偶像。这虽然没有可夸的,却能建造神的子民的德行。就如大卫以不择手段娶了拔示巴之后,上帝虽然免去他的死罪,但活罪难逃。这原是为了他永恒的福乐,因为经历“肉身的受苦”之后,在将来的审判面前,便不需再受苦。同时,也使他深知犯罪的痛苦而弃绝它。从大卫身上我们看见,他再也没有犯同样的罪。甚至没有和后来的宾妃亲近。苦难对于基督徒品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试炼的第三功能,主要是作为生命功课的教材。意思是,有些人的属灵生命到了一个程度,只有借着“无缘无故”的遭遇才能得到更新与提升。约伯就是典型的例子。约伯的受苦与一般的情况截然不同。他既不是犯罪,也不需要苦难维持敬虔。因为之前他就比一般人敬虔的多。像他这种为富的仁者,实在是完全人。苦难对他而言不具一般性的意义。因此,从哲学上讲,他的受苦简直不可理喻。似乎只是上帝与撒旦博弈的一个棋子。但对约伯而言,他的遭遇具有很深的神学意义。除了知道上帝的赐予与收取外,还有更深的认识神:从前听到祢,现在亲眼见到了祢!因此,有些人的受苦只是为了在灵修上的突破(暂略去神学的讨论)。总而言之,“我受苦是与我有益”。
除了上述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性质很特别的受苦:为了他人。这正是受苦者的安慰所在。

三、苦难的慰藉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便得了医治。彼得前书2:24

苦难向来都强劲的挑战着人类的智力。基督教的信仰为我们在苦难中带来的安慰,不是消解,而是使我们充满盼望地面对它。因为我们确信在某个深刻,上帝会为自己的荣耀也为他的子民而亲自终结它。那时,我们的一切眼泪将彻底被擦干,永远的告别不幸与悲伤。
在苦难中的盼望,是基督徒信仰中最根本性的内容之一。因为我们所相信的上帝是全能的,也是充满怜悯的。因此,他既愿意救我脱离苦海,也有足够的能力达成他的意志。但也恰恰是这样的上帝观,给我们理解现世的苦难带来了难题。人类不断遭受苦难折磨的事实(而且有无数儿童)说明:要么上帝不爱我们,要么上帝没有能力拯救我们。上帝的全能与全善似乎不怎么统一。许多自以为无辜受难而又富于逻辑的人,当他想到了这一点便当机立断弃绝基督教的上帝。有些人还竭尽亵渎之能事。但我们得承认,犹太人在这方面更具有发言权。首先,信仰这样一位上帝源自他们,并写就了圣经(不是犹太人的圣经作者很可能仅路加一人)。其次,他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需要留意的是,犹太人并不愚蠢。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像他们那样天才辈出。那么,这群聪慧过人中的佼佼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是圣经中最古老的《约伯记》,十分艰涩但深刻地讨论了这一问题。约伯遭受的苦难,他很清楚自己不是因为某个具体的罪,但不知道上帝为何要这样对他。他的朋友们虽然极具哲学头脑,但给出的都是一些老调调。他们坚持约伯一定是因为犯罪,才导致的下场。这也是许多基督徒惯性的思维。他们不知道苦难的背后有奥秘,但约伯相信这一点。因此,信仰上帝、过敬虔生活虽然没有为他带来祝福,但他仍然相信上帝的良善。只是他痛苦、困惑不已。这也是后来先知和诗人的共同感受。哈巴谷先知的一连串“为什么”,诗人亚萨的沮丧都是很经典的例子(诗篇73)。和约伯的坚信一样,哈巴谷最后唱出信心的凯歌:虽然 无 花 果 树 不 发 旺 , 葡 萄 树 不 结 果 , 橄 榄树 也 不 效 力 , 田 地 不 出 粮 食 , 圈 中 绝 了 羊 , 棚 内 也 没 有 牛 。然 而 我 要 因 耶 和 华 欢 欣 , 因 救 我 的神 喜 乐 。 而亚萨也经由苦难而跃入信仰的深处:除 你 以 外 , 在 天 上 我 有 谁 呢 !除 你 以 外 , 在 地 上 我 也 没 有 所 爱 慕的 。
约伯故事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苦难深化我们的信仰,同时也牵涉到上帝的计划。藉由上帝仆人的受苦,上帝无与伦比的荣耀得以彰显。上帝与约伯的对话中,苦难已经不是重点,上帝的作为才是主题。亲眼看见上帝之后,约伯已经不在乎自己的遭遇,而是转而称颂上帝。因为他被上帝的自身深深地吸引。比起上帝的显现,现世的幸福与否显得无关紧要。因此,以马内利(神与人同在)就成为犹太-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渴望。认识上帝临在的应许,以及以何种方式临在,这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
亚伯拉罕不仅是犹太人肉身的祖宗,也是独一神论和弥赛亚信仰的重要开创者。上帝应许他(后裔)将成为大国,并成为万国的祝福(创12:1-3)。过了不久,我们看到他的子孙们因为饥荒全数迁往埃及。在这里,约瑟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过渡性的应验了“叫万族得福”之应许。因为他的缘故,埃及法老十分恩待以色列人。但他们的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严酷的迫害。但以色列人并没有做错了什么。当以色列所有成年男丁成为奴隶,刚出生的男婴被残杀。以色列人的无数祈祷却如石沉大海。以色列人的祈祷在继续,但上帝在哪里?有着灼热爱国心的王宫少年摩西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救援,只是他承认了自己希伯来人的身份,使本已为数众多的希伯来奴隶再添一员。直到四十年过后,以色列人才迎来信仰中最重大事件:逾越节。因着羔羊被杀而得拯救的盼望,成为希伯来信仰的核心信念,也是最坚决的弥赛亚(Christ)信仰(参考以赛亚53章)。
时间到了主前400年,以色列人同样沦落外帮。因为以斯帖及后来尼希米和以斯拉对朝廷的影响,波斯君主对犹太还算友善。但到了马其顿王朝,这个民族却再遭重创。“那行毁坏”的军兵“站在圣殿”,进行肆无忌惮的的蹂躏。英雄马克比起义的短暂胜利过后,以色列人的命运越发凄惨。他们的祈祷在继续,但上帝在哪里?如同埃及一样,上帝再一次沉默了整整400年。甚至连摩西式的领袖也没有。不过,到了时候满足,上帝同样召出了寄居埃及的王子(何11:1,太2:15),成为以色列的拯救。他不像摩西仅仅是希伯来人的领袖,他是拯救本身:逾越节的羔羊。
施洗约翰的出现,是上帝对以色列拯救的预兆。他就是以赛亚第四十章所预言的弥赛亚先锋——为主预备道路。以色列人知道,罪恶、苦难都将很快成为过去。上帝所差遣的安慰者要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即将拉开序幕。但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上帝的拯救竟是如此的“软弱”与“愚拙”:十字架。上帝所施行的拯救不是犹太人所期待的神迹,而是他与人类一同受苦。这在希腊人看来,显然也不具有哲理性。我们对上帝的拯救的期待又如何?许多人认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而在人类的劫难中却不行神迹,除非他能给出充分的理由表明该行为的正当性,否则,便难以理喻。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和第一世纪没有区别。在此特别提醒众教会的同工同道,我们的福音信息也应该和第一世纪一致:耶稣基督和十字架。我们不必按照世人的期待而“修正”福音,因为福音对于“自作聪明”的人来讲是“跌人的磐石”。几乎不会例外!几时我们的福音变成“奇迹”和“哲理”,那就是对基督教的羞辱。不是沦为民间宗教式的杂耍,就是成了哲学的一个流派。削足适履或画蛇添足都会使我们得不偿失。“耶路撒冷与雅典有何相干”,如果你不同意这句话,那就尝试好好的理解它(德尔图良《护教篇》,上海三联)。
上帝“全能”和“全善”的属性,在许多人头脑中难以兼容。它根本的原因不是推论有什么不对,而是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上帝的。我们必须承认,“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否认了这一点,我们谈论的上帝仅仅是理性之下的上帝,而不是作为超越所有存在的上帝。这样的上帝,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观念,不具有生命本体的奥秘。它与圣经所宣扬的上帝毫不相干。把神当神,这是神学探讨的第一课(箴言9:10,罗马书1:21)。这要求我们放下理解的惯性,如婴儿般(不存预设)的去聆听。亚伯拉罕信仰的起点不是理性的探求,而是上帝的呼召。希伯来的上帝观与巴比伦、埃及的观念如此的迥异,昭示这不是二者文化熏陶或宗教教育的结果。亚伯拉罕离开迦勒底的行动,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上帝自身的吸引。他与上帝之间关系的表达就是信。他的信心在献儿子的事件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什么合理可言?上帝的意志就是合理!约伯也是一样,他能继续持守信仰,不是对奇迹的等待,也不是哲学思考的结果。如果按照他的朋友们的观点,他或许早该放弃信仰。但他对上帝的信心没有退步,只是很痛苦。他的痛苦不是受苦本身(约伯2:9-10),而是受苦引起的困惑:究竟为什么?约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原来是上帝的计划。而且是一个奥秘的计划:“你万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拦阻”(约伯42:2)。见到上帝之前,约伯信誓旦旦要与神辩论,但之后,却是在炉灰中悔改自己的冒失(约伯42:6)。上帝的全能与全善在约伯的中生命得到体认。第二是关于全能的概念。“全能”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就是无限制的能力。这只是浪漫不加深思的一厢情愿而已。在基督教神学里,全能是指上帝有绝对的能力去完成合乎他属性的事。例如上帝能不能造两座山,却没有山谷?他能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圆?他能不能同时说话又不说话?以及更多无理的要求。C.S.Lewis睿智的指出,这些问题只是在毫无意义的一些话前面加上了“上帝能不能”而已。因此,上帝的拯救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上帝随意就免去罪的后果,既使犯罪的人毫无忌惮,也使他自己的咒诅形同虚设。这不合他公义的属性,也削弱他审判的能力。当然上帝是有能力拯救也愿意拯救,只是上帝的拯救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肤浅。上帝的能力与良善不是给出廉价的奇迹,也不是给出安慰性理论的说教,而是亲自的担当:基督的受难。他“因人受苦、同人受苦,更是为人受苦”!十字架,是上帝公义与慈爱的交叉,能力与智慧的交叉,也是生命与死亡的交叉。因为他不仅为我们死了,也为我们复活。彻底胜过任何一个残害人类的势力。但“基督的受苦并不意味着在历史中,完全解除人类的苦难,而是使人类可以像他一样受苦”。我们可以像基督一样受苦,甚至“以肉身的受苦补足基督患难的缺欠”,何以可能?因着信(希伯来11:)。
苦难仍然是人类生活的经历,但有信心的人却使受苦有了不同的含义。因为我们有永恒的盼望。比起将来的荣耀,如今苦楚就不足介意了。尽管这在犹太人看来不现实,在希腊人看来不理智。但因信投入上帝胸怀的人,必然发现基督实在我们的安慰者。正如彼得所说,“因他受的鞭伤我们便得了医治”。

地震•故事•神学•参与 之神学

主要是从神学上来探讨苦难,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其博客中的文章《望穿生命的劫难》。


望穿劫难:举哀中的神学探求

一些与基督教上帝观冲突的理论
1.二元论
终极的二元论认为,在存在界里边有善和恶两股永恒的力量在抗争,善的力量占上风时,这个世界就会太平。恶的力量占上风时,这个世界就会出现灾难。从自然界的比喻就是光明与黑暗,从道德上讲就是善与恶,从宗教上讲就是上帝与撒旦。
2.过程论
认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下就创造出了一个美善的世界。而是一个有残缺的世界,它还需要经历上帝的一系列作为后才能达到美丽的终点。
法国天主教的德尔晋的过程论思想中还包含着一点进化论的思想。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半成品,要不断的向完整世界迈近。
3.有限神论
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在最初的时候是好的。耶稣是第一个被造的,所以是最好的,甚至把他收为自己的儿子。撒旦是最后一个被造的,那时上帝太累了,以至于能力不足,所以撒旦就败坏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把上帝理解成为一种有限的神。
4.自然神论
也称理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但是并不管理这个世界。上帝是一个睡觉的上帝。所以出现苦难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非常自然的反应。

面对这些理论,神学在过去的回应中,产生了一种古典的上帝观,认为上帝是没有激情的,上帝是不受刺激的,具有一种无情性。但是在二战后问题变得更加的尖锐,使得犹太的、基督教的思想家重新思考上帝观的问题。
20世纪在面对苦难神学的探讨中,德国的莫特曼在《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一书中认为,上帝在人们的苦难中同行,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他的拯救。
约纳斯在《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观念》中,也提到了犹太神学家对苦难的思考。一位犹太是朋友讲,在二战后,有很多的犹太人弃绝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存不存在无所谓,反正他也不爱我们。假如他爱我们,却没有拯救我们,则说明他是无能的,因此也不值得我们去敬拜。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难题。如果上帝是独一全能的,是爱的。而很多人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难,甚至于很多人在表面上看是非常无辜的。在这里边就有一个矛盾,上帝有能拯救这些人,却没有拯救,就证明上帝是没有爱的;如果上帝爱这些人,却没有拯救他们,则证明上帝能力不足。所以独一全能与上帝的良善之间存在着矛盾,很难在逻辑上得到协调。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并不取消苦难,作为基督徒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遭遇苦难。圣经神学和成功神学是反着来的,一个人本来并不需要受那么多的苦,却由于信仰的缘故,而要受那么多的苦。所以基督徒在世上所承受的苦难是双重的,除了一般人在世上的苦难外,还有纯粹因为信仰而遭受的苦难,这就是背十字架的含义。
基督教的信仰没有取消苦难,并且使得对于苦难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的困难。苦难是基督教信仰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之一。

上帝的全能
并不是说,无论怎样的事,无论怎样荒谬、矛盾的事情上帝都能做。因此,在内在不可能的事情是不属于上帝全能的讨论里边。
如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能不能造两座没有山谷的山,画出三角形的圆,能不能既在做事有不在做事。类似这样的问题是不属于全能范围的,因为这些是荒谬的。路易斯指出,这些句子就是在荒谬的事情、字句的前加上了“上帝能不能”,这个句子本身就是荒谬的,并不能因为加上了“上帝能不能”就使得它变得有意义。因此,上帝在没有拯救里面,并不是因为他能力的缺欠,而是因为上帝在其本性中受到了一个限制。如果苦难是由于罪恶带来的话,那么上帝对罪恶的咒诅是必有结果的。如果上帝轻易的取消了对罪恶的惩罚,则即违背了他的公义,也使得他的咒诅形同虚设。
因此,上帝的咒诅使得灾难必然发生。反倒是如果没有灾难的发生,才恰恰削弱了上帝的能力。上帝既然是有能力的,那他既然设定了这种咒诅,则灾难就必然发生。有灾难,并不表明上帝的无能。灾难,恰恰表明的上帝咒诅的能力。

上帝在道德上并没有问题

上帝不拯救苦难中的人类并不影响上帝的良善。上帝的良善确实有一个积极的表达,即上帝不丢弃这些在苦难中的人类,而是施行拯救。然而上帝进入苦难中,对苦难中人类的安慰和拯救方式,却并不一定就是这些在苦难中的人所期望的。
这一点在我们的经验中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即上帝的拯救和人类所希望得到的拯救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保罗说,犹太人要神迹,希腊人要智慧(在哲学上让他们感都合理的东西),但是上帝既不是给出廉价的神迹,也不是给出一套能够被受苦人接受理解的理论。他的拯救是他自己亲自的来到我们中间,于我们共同承担苦难。
在这里我们看见十字架的道理,上帝对苦难的介入是透过十字架,但是这个十字架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看起来非常的可笑,因此上帝也变得非常的愚拙和软弱。然而扫罗却说,这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因此,所有的人,在苦难中时,他唯一的拯救就是相信并接受耶稣基督的受难。在我们人生中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看待耶稣基督受难这件事。所以,上帝对人类的安慰,只对那些有信心接受他的儿子受难,并且在自己的受难中依旧信靠仰望他的人。
一旦这样,在苦难中我们甚至依旧可以欢欢喜喜。即基督的受难并不是简单的取消我们的受苦,而是要我们向他一样去承受苦难。保罗说,我们在患难中依旧可以欢欢喜喜,是因为圣灵将上帝为我们舍命的那种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基督徒的盼望
既然耶稣基督已经透过他的受难,解除了上帝公义的审判和咒诅,那么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会有苦难?这是因为上帝在历史中为了使得救的数目能够填满;在苦难中能够造就信徒。
因此,人类还活在这种败坏的辖制之下。但是我们相信,当时候到了,基督一定会充满荣耀的降临。那时,对于所有与他的国有份的人而言,苦难将成为过去。保罗说,如今这苦楚就不足介意了。
希伯来书上讲到,那些人是存着信心死的,他们所盼望的事并没有见到。但是他们知道,上帝为他们预备了不能震动的国。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却据。只有在信心里边,我们可以持定那永恒的盼望。这就使我们在苦难中能够继续的忍耐和仰望。并且能够相信苦难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

星期一, 八月 04, 2008

地震•故事•神学•参与 之故事

博文的作者曾亲自带领一些基督徒进入地震灾区参与赈灾,在当地十天的经历和观察引发了一些思考。作为一名基督教的牧者,他的角度对于我们理解实际现场情况非常重要。


变化的感触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不知道大家的感触有没有什么变化,对我而言变化是挺大的。开始时面对这样无法抗拒的灾难,天天看见这样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哀痛。经过一个多月后,尤其是在去了灾区后,我再看这件事时的视角和内心的感受都产生了变化。
在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所看到的都是间接的报道,看见的是一副副难以承受的画面。作为基督徒,我不禁的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神为什么会允许这样严重的灾难发生。尽管并不能够完全的明白,然而因着我们有这样的信仰,所以相信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我们在祷告中,希望这么多人的丧失能够震醒更多的人,使更多的灵魂苏醒。
到那边以后,基本上看见的是一片废墟。我们去的主要是轻灾区,重灾区基本上是进不去的,只有少数人能够被允许进入重灾区的边缘,多数志愿者只能进入轻灾区。不让志愿者进入重灾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危险,四川的地质灾害非常的严重,加上当时的余震不断,另外还有爆发疫情可能,所以汶川和北川这两个重灾区基本实行的是军事管制,除了部队以外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在那里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的基督徒和各种各样的机构。除了政府和非基督徒的民间机构外,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教会。象北京、上海、河南等省份的教会,他们是几个或者十几个教会联合起来参与到赈灾中。还有些是参与在各种机构中,象心连心、宣明会、彩虹重建行动等,以及北京的一些机构等,这里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其实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福音机构、有教会背景的机构团队在地震后都到了那个地方。
在赈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些机构。我们去到一个村庄,曾经问他们,地震后都有谁来过?他们说地震三四天后有一个基督徒机构来发放过物资,也没有留名,发放完一些最急需的物资就走了。
因此,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一下子全国所有的基督徒所有的注意力都定睛在了这个地方,甚至国际上和一些海外的华人也都关注在了这里。似乎一夜之间,四川变成了一个宣教的工厂,在那里这种感受十分的强烈。
过去后,我对当地的情况有了些直观的了解。但是因为只有十天的时间,接触的面还是很有限的。此外,要想深入的了解他们,只有驻扎在一个地方与他们同在。因此,在这十天的时间里我只驻扎了两个村庄。
我们驻扎的一个村庄是绵竹广济镇卧云村。他们的地不多,人均只有一两分地,因此农忙的时间比较短。村民在农忙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基本就是打麻将、赌钱,过着很没有意义的生活。
在安县靠近北川的向阳村,我们看见家家户户都摆放着各样的偶像。他们非常认真的拜偶像,当地很多的习俗都和迷信、拜偶像是联系在一起的。如非常忌讳别人在他们家里哭,认为会带来厄运等。
因着地震的缘故,这里一夜间引起很多教会和机构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是短期的救急,很多基督徒和机构有着一种长期的负担。盼望村民们将来能够认识耶稣,生活能够改变,能够建立在耶稣这不能震动的根基上。
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是非常的受感动,知道神真的是怜悯那样一个地方。如果不是有这样的震动,很多人的一辈子就是这样毫无意义的过去,赚钱、盖房子、赌博、拜偶像。然而,现在他们却可以认识耶稣,得到更新的生命,能够过有意义的生活。



灾民的需要


到目前(6月20日)为止,在灾区大部分地区,灾民生活上最直接的需要基本上是得到了救急的,政府有相当大的力度来帮助他们来救灾救急。
然而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在心理方面村民的需要更大。
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了,可是我们在大西村和村民交谈时发现很多人还在恐惧之中。有一位妇女,在我们和她谈话时就发现她还处在地震的那种状态中,她现在还是会害怕,还处在恐惧之中。
由于余震一直不断,只要稍微有点动静,灾民们就会陷入地震时的状态中——非常的恐惧。据描述,地震的感觉是很恐怖的,在地中干活的人能够看见地突然间裂开一个大口,然后又合上;大地左右,上下的摇动;水会掀起一米多高。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心里,造成了非常深的恐惧感,只要稍有动静,他们就觉得又地震了。
同时,他们还有一种很强的幻灭感。我去过彭州的一个村庄,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庄。有一户人家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这是他们用十多年打工挣下的积蓄盖的,可以说是这家人一生的心血。可是在短短两分钟不到的时间里,一生的精力就化为乌有了,他们感觉自己一辈子所有的东西顷刻间就没有了,感到人生所有的都被毁掉了。因此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的幻灭感。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将来,五年还是十年,这种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这种幻灭之后心里没有盼望的感受也相当的强烈。
这样一种感受在灾民中是很普遍的。对轻灾区而言是这个样子,对重灾区的人来说就更加的严重了。他们更是什么都没有,家园没有了,整个村庄都被毁掉了,他们要离开自己的村庄到安置点去。这些人心理的创伤要比轻灾区要重的多。
有一个在地震中逃出学校后被带到成都孩子讲,当时她亲眼看见砖掉下来,打在同学的头上,看见血从头上流出来,她看见一个洞,一个黑黑的洞。这给她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说不出来话来。后来由于基督徒对她的爱,使她缓过来了。之后,她对大人说,当时她感到那个深深的黑洞正在要夺走她的生命。这样的话一般不会出自孩子的口,可见当时的场景对孩子的刺激有多大。
还有很多的士兵,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他们都还很年青,被派进重灾区,在那里的场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一般人心理无法承受的。他们的心理也需要辅导,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但是一般的心理辅导是没有办法应对这些的压力。
在地震后,有很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入了灾区。如北大、北师大、华师大等有心理专业的学校都派出了队伍进入灾区,但是这些远远不能够满足灾区的需要。有些地方设立了心理辅导中心,但是能够自己到辅导中心来的灾民还算健康的。但是那些真正需要辅导的灾民却没有能力意识到要到辅导中心来,而辅导中心的人又很难有精力深入到灾民中间去,所以需要更多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进入灾区,深入到灾民中去发现他们。



我们能做的


在灾难发生的前期,我们到那里能够做的还是有限的。救人等任务是由专业的救援队在做,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和能力。我们驻扎在卧云村,在那里主要的是发放一些物资、陪伴看病、搭帐篷、清理废墟、消毒、插秧、化验水质等一些基本的工作。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与他们在一起渡过。

陪 伴
我们到那里不是给他们讲什么道理,也不是要传福音。而是住在那里,陪伴他们,陪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面对这个灾难,面对灾难所带来的后果。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关怀,一种支持。由于时间短,能做的确实很有限。

安 慰
很多人在这种恐惧、幻灭、绝望的境地中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安慰。
有一家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在我们和这位母亲谈话时,她看上去还正常,在脸上甚至还有笑容。可是在临走前有一位姊妹过去拥抱了她一下,在那时这位母亲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因为她感受到有人触到了她的内心,有人真的是走近她,愿意关怀她。
很多基督徒在那边所作的工就是安慰,安慰是没有什么言语的,是不需要说什么的,在那个时候言语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无力。
在大西村我们刚下车,还没有来得及卸下东西,歇歇脚。村民们就来围着我们倾述,真是拼命的和我们倾述。而我们能做的就和他们拥抱,这些拥抱是对他们的一个安慰。
大西村九队的队长,一个很关心村民的队长。地震发生已经快一个月了,村里还没有帐篷,连油布都很有限。他自己一直在寻求帮助——找一大片油布,建立村里的安置点,将村民集中安置。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油布,又联系部队帮助他们搭安置点。
我们到后看见这一切,觉得他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想尽办法来解决村民的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当我们表示能够体会到他的艰辛,在表示我们的敬意,和他握手、拥抱时,他哭了。其实,他心理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很需要有人来支持、陪伴他。在灾区,基督徒能做的主要是陪伴他们,并且给他们安慰。



儿童的需要



地震后学校已经放假了,学生没有课上,他们完全没有人管。家长正忙着灾后的工作和地里的农活,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这些孩子。同时有些危房还没有拆,孩子们会有危险的,因此家长非常希望有人能够管这些孩子,有人能带他们。
在灾难中孩子们的心理也是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当时我们带着书组织孩子们看,有一个小女孩在看书时的表情就和别人不一样,看上去很彷徨。我们问她怎么了,她就哭了。她说,当看见这些书本时就想起了自己的学校,可是学校已经不在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上学,心里难过。失去校园,对于孩子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在六一节时我们组织了一次活动,主题是——将欢乐带给孩子。组织孩子一起做些游戏和竞赛。当时看到这些孩子非常的快乐。其实当有人来带这些孩子时,他们是非常开心的。
当我们要离开时,有一个小姑娘把我带到她家里边,她家是村里唯一房子没有倒的人家。小姑娘将家中的花生、豆子之类所有吃的都拿出来给我。她妈妈很是奇怪,以前孩子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的好客了。原来之前就有基督徒来过,关心过她,所以十分的不愿意这些人 离开的。我们后来离开时,她一直都跟着我。在一两天中就和孩子们建立了非常深 的情谊,在我们不得不走的时 候,他们非常的难过。
这些孩子真的是没有人管。那天我们要离开了,我心里非常的难过。今天看见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可是我们走后也不知道谁还会来管他们,谁会来陪伴他们?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开心嘛?想到这些,我心理非常的难过。当时只能祷告,求主,你来看顾他们,将他们都交在主你自己的手中。
那边儿童的工作有很大的需要,等着更多的人加入。

基督徒在赈灾中出现的问题

这是中国基督徒第一次参与如此大的赈灾工作。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服侍的机会,可以表达基督的爱,在社会上做见证。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看见存在着有很多的问题。

缺乏经验
我参与的是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我们这批到四川时地震已经发生已经二十多天了。前面两个总指挥已经回去了,刚刚换了一个新总指挥,我们到时他正在做一个调整。做调整首先就要搭一个构架,在到达那天除了几个出去做调查的人,剩下所有的人都留下来祷告,我被安排参与架构的讨论和部门设置。可是过了两天,换了新的指挥,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过去的架构就被全盘的推翻重新做。我在那边十天,换了三个总指挥。这其中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基督爱心行动是专门对这次地震而建立的,没有专门的干事来负责。确实透过这个平台做了很多救灾救急的很多工作。可是也看见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指挥不断的换,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样,前面的人做的后边的人不适应,只好重新调整。不知道现在这种状况有没有改变,这也不是一下就容易改变的。 另外,交接、行政安排上也存在这问题。我们去领100顶帐篷时,就跑了三个地方才拿到,差点耽误了后边的工作。这是在运作、组织上出现了漏洞所造成的。
北京去的一个团队,他们被安排住在成都,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在灾区,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路上。一共只有七天的时间参与救灾,还要祷告、预备、寻找地方,因此效率比较底,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所以他们就有比较大的怨气,要是祷告就不用来这里了,还不如在家祷告了。
我参与在其中,确实能够理解,这么大一滩工作,刚刚开始,很多方面确实是顾及不到。这种由于没有经验导致在组织上、人员上、理念上都存在问题。

理念的差异
志愿者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大家思路不同,观念不同。在表达爱心上大家是一致的,但是在往下运作时,由于理念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动。
如传福音的问题上,有些人去那边就有很强的传福音的感动,因此有很强的传福音的目的。但是有很多的机构是希望能够长远的去做,而不是仅仅在现在去传福音。
在我参与的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中,原则上规定在赈灾过程中禁止主动传福音。可是由于理念的不同,有些教会虽然参与在基督徒爱心行动中,却没有遵守这样的规定。
我们到达卧云村发放物资时,当地的负责人对我们说,你们有宗教信仰背景,这样会影响孩子。由于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当时就意识到要注意一些要低调。
但是有一个教会,他们就感觉自己有特别的感动,在我们到达卧云村的那天晚上要举行了一次音乐布道会活动。当时我和他们讲,我们这次行动是参与在基督徒爱心行动中的,所以在开布道会之前一定要征得总部的同意,了解总体的意向。后来他们没有和总部沟通,我只好和总部联系讲明情况。总部知道后明确讲绝对不可以搞这样的活动,一定不要搞!但是这个教会的负责人说,我们在祷告中,神给我们这样的感动,在明天离开前召开音乐布道会。后来他们召开了布道会,并进行了呼招,当时有三十多个人举手信主。可是后来我们做了一些跟进,举手的人有许多根本就不了解是怎么回事。然而在他们开了这场布道会后,第二天警察就来让我们离开。
在这样一段时间内,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去传福音感觉上并不是很适合,尤其是参与在基督徒爱心行动中,要服从组织者的权柄,需要有整体的意识。
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不去传福音。有一天晚上,我们在空地上和二十多个村民聊天。在聊天中村民们就讲到心里很苦感觉没有盼望。我当时就十分的为难,我要是不提福音,不提神的话,就没有办法再去安慰他们,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盼望在哪里,觉得在这样的时候是可以讲福音的,尤其是在个人性的时候是可以讲信仰的。

地震•故事•神学•参与 之背景

在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生之后,基督徒主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广泛参与了当地的救助与重建。从社会容许的程度和教会参与的力度等方面来,这在1950年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当然希望这不是绝后的。
然而,有几个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亟需回应。首先是基督徒如何看待地震灾难和上帝慈爱直接的关系,这是一个神学问题,也成为考验中国基督徒信仰的小测试。其次,基督徒应该如何参与救助和重建,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考验基督徒爱心的小测试。而这两个问题不是躲在书斋或者教堂里研究或者祈祷就可以完成的,上帝的国需要基督徒的“在场”。故此,需要从现场经历的人来对我们讲述作为基督徒,他们的角度所看到和想到的。
我们在本博客中陆续推出3篇博文,第一篇博文是从现场回来的人的故事和反思;第二篇博文是神学性的思考,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第三篇博文是对于基督徒如何参与,以及地震后教会牧养的一些想法。相信认真阅读的人,会发现这三篇博文有启发性。
另外,作为一次小型讨论,除了这三篇文章之外还有些提问和回答,我们作为附录,希望进一步阐明一些观点。如果你在阅读之后,有更多的思考,欢迎联系本博客。